
胡哥饰演的林觉民张黎意欲重回“电影本体”
除了在艺术构思,拍摄手法上,《辛亥革命》鲜明体现出张黎的美学追求,该片造型设计与演员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张黎的艺术品质,使得该片不再是明星阵容下“数星星”的游戏,而是演员演技的一次大爆发。全0多位明星加盟,每一个明星在片中都给观众以“脱胎换骨”的角色感觉。中国电影总体而言,真正动起来的电影不多,这里包括了台词、人物、思想、镜头的去静态化。有思想、有技术、有风格、有情怀的“四有新电影”在中国屈指可数,而《辛亥革命》的动感电影叙事,尤其是演员的自我突破,某种意义上更是填补了中国电影的这项空白。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孙淳、陈冲、姜武这三人的表演。虽然孙淳曾在《走向共和》中演过袁世凯,此次再演同一角色,在张黎指导下,角色没有单调之感,反而有让人“喜欢”袁世凯的冲动,最典型的表现是其在紫禁城中伸开双臂飞翔,袁世凯因目的达到而几近得意忘形的心理状态被他用一个卖萌动作巧妙表现,既亲切又生动。此外像成龙爆发表现出的男性荷尔蒙,雄性力量、李冰冰女性魅力下的信仰力量、陈冲阴冷怨恨下的母性与无奈、赵文瑄机智勇敢下的国父风采、姜武令人捧腹的喜感督军等都在导演张黎的激发与指导下,集体大爆发,展现出了中国电影很少表现的中年人思想世界与自由情感,令人眼前一亮。
商业浪潮下,中国电影应摒弃浮躁与跟风,在创作上回归“电影本体”,倾注一个创作者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审视。张黎说,“正如《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题,中国电影也需要一场‘正本清源’的革命。除了主题、思想,人物、艺术表达,对一部电影而言,美学体系的建立,其实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对一段历史进行审美表达,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找到戏眼,寻找到人物的美感。基于此,我希望能借助《辛亥革命》加紧电影本体,重新展现电影的真正魅力。”
原标题:《辛亥革命》热映 张黎借献礼片重回电影本体(3)
关键词:张黎,辛亥革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