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好几位朋友安利了一支短片。 短短6分钟,戳心细节无数,几度令我落泪。 短片主角你很熟悉——退役后的网球女王李娜。 故事正是取材自她的真实生活经历。 餐厅里,李娜与神秘男子面对面。 一句“你好吗?”,百转千回,沧海桑田。 李娜脱下“世界 ...
这几天,被好几位朋友安利了一支短片。
短短6分钟,戳心细节无数,几度令我落泪。
短片主角你很熟悉——退役后的网球女王李娜。
故事正是取材自她的真实生活经历。
餐厅里,李娜与神秘男子面对面。
一句“你好吗?”,百转千回,沧海桑田。
李娜脱下“世界冠军”的光环,将所有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说给对面人听:
结婚生子,进入大学,选择复出……
还有2013年澳网决赛,她因为两次受伤错失冠军,一个人坐在更衣室大哭了一场。
回忆袭来,李娜积攒了多年的泪水顷刻滑落。
只因为,她面对的是“父亲”,那个最早将她带上体育道路的人,那个最理解也最信任她的人。
她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14岁那年,当李娜结束比赛回到家里,迎接她的却是父亲的遗像……
从此天人永隔的父女,如今终于通过短片,进行一场朴实真挚的“隔空对话”。
短短6分钟,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交流细节都让人感动不已。
李娜的表演更是令人惊艳。
更确切地说,这不是“表演”,而是她内心的释放。
初见“父亲”,她诧异、惊喜,但仍努力保持表面的镇定。
“父亲”抚摸她手上的茧子时,她微笑中既有作为职业球员的骄傲,又有作为女儿的委屈。
父亲早逝,缺席了她太多人生重要时刻。这在她心中生出一个结。
直到以这样的方式再见,李娜才发现,她所有的幽默、自信、自卑、愤怒,父亲都看到了。
并且,父亲始终以她为荣:
“你努力走自己的路而不去做别人,爸爸为你骄傲。”
曾经的不理解在这番对话中和解,李娜的隐忍克制终于土崩瓦解,眼泪夺眶而出。
这泪眼里,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有一分感恩与一分释然。
从矜持到释然,李娜的表演毫无痕迹却层次分明、十分戳心,实在令我出乎意料。
这一方面当然源自真实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短片的拍摄者——陈可辛。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被陈可辛弄哭了。
今年春节期间,他拍摄的短片《三分钟》几乎刷爆了所有社交网站。
短片中,陈可辛将镜头对准春运大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列车乘务员。
从南宁到哈尔滨,全国最长的一趟列车,一般要走6天。
因为值班,这一年春节她无法回家过年,只好与儿子约在站台上见一面。
短短三分钟,凝结着无尽思念。
在陈可辛的镜头下,春运列车上的众生相是如此生动鲜活。
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有匆匆告别的忧伤。
世态万千中浓浓的人情味儿,不显山露水,却直击人心。
暑期档《我不是药神》的叫好叫座,让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再次受到关注。
而事实上,陈可辛拍摄现实主义题材已经拍了三十年。
他最擅长讲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双城故事》里,志伟从旧金山到香港,一生漂泊。
他想念家乡,渴望与爱人、密友长聚不散,却坐上一条永不靠岸的船。
1996年上映的《甜蜜蜜》,与其说是黎小军与李翘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通过黎小军与李翘的漂泊聚散呈现一个时代的变迁。
两人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在香港相遇、相知、相爱;因为股灾和豹哥的落难而被迫分离;最终,重逢在美国街头的店铺橱窗前。
谁都想跃上时代浪尖,最后却发现,谁都只能随流波而舞。
发现没,无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短片,陈可辛的现实主义都是在拍一个主题:
时代与人。
《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甜蜜蜜》等港片黄金时代的作品如此,他这十多年来在内地拍摄的作品亦是如此。
以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时代符号比比皆是:
因为中国申奥失败而摔下的电视机、教师下海风潮、大哥大、《光阴的故事》…
主人公们在30年间大变革背景下的不同遭遇,代表着不同人群的集体记忆。
2014年,电影《亲爱的》成为一时话题之作。
错综复杂的情节,勾画出一幅以“寻子”为中心辐射的浮世绘。
在直面中国社会现实痛点的同时,也还原了不同人不同价值立场的摩擦冲撞。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都在孤独地与命运抗争。
无须刻意煽情,便令人泪流满面。
在某种程度上,《亲爱的》的上映推动了中国相关法律的完善。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胜利,也是对陈可辛艺术能力的肯定。
对时代与人温情而敏锐的观察,流淌在陈可辛作品的血液中,让它们始终能引起观众共鸣。
就像这次以李娜为主角的短片,陈可辛另辟蹊径,透过李娜的视角,呈现出一个你没见过的李娜:
不只是大满贯冠军,还是一个思念父亲的女儿,一个坚强面对生活的女人。
必须承认,李娜的故事非陈可辛来拍不可——
李娜本人,就是“时代与人”题材的绝佳化身。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创造过诸多历史:
第一个赢得WTA(世界女子网球协会)单打冠军的中国人。
两届大满贯女单冠军。
最高排名世界第二,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
……
作为顶级运动明星,李娜的成长轨迹,被视为一代中国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投射;她独特的个性,又是时代飞速发展的标签。
把这样传奇的经历拍成电影,该有多热血多好看?
别急——
事实上,陈可辛和李娜的缘分要追溯到2015年。
那时便有外媒报道,陈可辛将导演由李娜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消息一出引起广泛关注。
项目应该是立下了,毕竟官方海报都出来了,而且颇具巧思:
但三年过去,电影的具体动向却一直不漏任何风声。
这么一“压”,我反而更期待了……
说实话,这电影看似只是拍一位网球运动员广为人知的经历,其实拍起来,真难。
一是难在故事——
人的一生,涉及的主题与细节太多:
职业,家庭,情感……
如何串联,如何取舍?如何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把故事说得有血有肉?
二是难在尺度——
李娜从不只是普通的体坛明星,她的叛逆个性也是铸就传奇的原因之一。
她的个人意志与体制的条框之间曾发生冲撞,甚至一度令她坠入舆论漩涡的中央。
这种在边界线上突围的尺度,又要如何把控?
第三难,也是很多人最关注的一题——
谁来演李娜?
关于演员,之前传过几轮,吃瓜群众熟知的“大花”们几乎个个上榜:
章子怡,赵薇,汤唯……
查了一下,最新消息是陈可辛在今年7月去观战李娜元老赛时,接受央视采访,说电影下半年就会开机。
饰演李娜的,是一位此前没有什么表演经验的“新人”。
消息传开来,网友们普遍表示很期待,同时也不免担心:
去哪找一个完美契合的新人?
最基本的条件,外形要与李娜有几分相似;同时,网球功底不能差,不能丢了大满贯冠军的气场;更重要的,还得到李娜本人的认可。
几个条件一列……
难道不是李娜本人最合适!
其实,当初电影立项时,就有消息称李娜本人将考虑出演,但很快被经纪人辟谣。
这么久过去,计划赶不上变化。
退役四年,李娜一直在健身,状态保持得不错。即使爆发力大不如前,但比起一般演员优势大多了。
担心她演技不行?
千万别忘了,陈可辛可是个**演员的大师。
导演黄建新甚至曾铁口直断:
“陈可辛用演员是天才。”
曾志伟、袁咏仪、张曼玉、黎明、周迅……都在他的镜头下熠熠生辉,一举夺得影帝影后奖杯。
有些演技曾受质疑的演员,也在陈可辛的作品中洗尽铅华,呈现不一般的光彩。
比如主演《中国合伙人》的黄晓明,将耿直朴实的一面体现得细致入微,最终拿下当届金鸡最佳男演员。
赵薇也凭借《亲爱的》中农村母亲一角,抹掉“小燕子”的痕迹,让所有人看到她的成长与突破。
说陈可辛是行走的“影帝影后挖掘机”,一点也不夸张。
这次拍摄短片,他也充分挖掘李娜的特质,呈现出光鲜背后的泪水欢笑。
李娜收放自如的表演,更受到观者的一致好评。
按照陈可辛一贯的选角标准,比起选择大众熟知的演员,他反而偏爱更专业、更合适这个角色的人。
所以,短片发布之后,关于李娜亲自出演的声浪再次出现。
更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幕后班底,这支短片的主创与电影《李娜》的主创几乎一致——
导演:陈可辛,编剧:张冀。
而短片中的故事,也与《李娜自传:独自上场》中描写父亲的章节十分吻合,有点电影《李娜》先导短片的感觉。
这么一盘算,李娜真有可能亲自出演长片?
李娜本色出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她靠着超人的天赋与毅力,一步步走到世界之巅,将所有不可能变为可能。
其中艰难险阻,自然她本人最为明晰。
不过,如果不是李娜出演,而是一张完全没见过的新面孔……想想更加期待了。
届时,陈可辛带来的也许不只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还有华语电影的新生力量,甚至,还有一种更高级更包容的审美观。
于是,如今我们期待《李娜》,也不只是期待影片本身。
我们还期待陈可辛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时代裹挟中一个人的传奇。
我们期待,一个打破传统的可能。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个zan=期待《李娜》~?
原标题:只用六分钟,他把运动员变成影后
关键词:李娜,陈可辛,黎小军,腾讯网,腾讯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