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成本可以低到什么程度呢? 最近火遍全网的这部新片刷新了答案的底线: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够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网络迷踪》。 要说这部电影火的程度,壹哥已经很久没见过了:不仅朋友圈和影迷群里大家疯狂转发资源,甚至连家人群和朋友群都在聊剧情 ...
一部电影的成本可以低到什么程度呢?
最近火遍全网的这部新片刷新了答案的底线: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够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网络迷踪》。
要说这部电影火的程度,壹哥已经很久没见过了:不仅朋友圈和影迷群里大家疯狂转发资源,甚至连家人群和朋友群都在聊剧情,我不得不在看之前屏蔽各种群信息,生怕被剧透了。
不仅席卷了壹哥的朋友圈,《网络迷踪》更席卷了全球:
资源放出不到一个月,豆瓣上已经有超过3万人标记,打出了8.7的超高分数;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上得分7.8,都是悬疑片领域难见的高分;
拍摄时间13天,导演和编剧一个27岁一个30岁,没有大牌演员,最大牌的男主不过就是《星际迷航》中一个小配角;
而且片子最初并不是一部电影,只是两个年轻人准备拍的一个广告短片,后来才扩展成了长片——所以它其实是一部“毕业作品”。
阿什尼·查甘蒂,印度裔美国导演,
《网络迷踪》是他的长片处女作
昨天晚上,壹哥终于沐浴焚香,打开了这部名声赫赫的新片。
然后,我就停不下来了……
《网络迷踪》最初火起来,是因为它使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拍摄手法:伪记录桌面电影。
听起来挺拗口的哈?简单点讲,就是这部电影的一切画面都是在电脑桌面上发生的,等于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就是在看别人操作电脑。
比如电影一开始,就是这个windows经典的蓝天绿草地界面:
从建立女儿Margot的windows账户开始,画面迅速切换,我们目睹了一家人十年的生活历程:
从为Margot账户拍一张全家福作为账户头像:
到记录女儿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每一天:
到女儿干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干的蠢事——想玩个小游戏,在网上瞎点结果电脑中毒:
到爸爸上Ebay给女儿买钢琴:
再到妈妈因为身患癌症,和主治医生的邮件交流:
直到最后,妈妈因癌症去世,女儿上高中,镜头久久停留在爸爸和女儿在高中入学时的照片上。
五分钟的蒙太奇镜头切换,一切都发生在方寸屏幕上,但一家人十年的故事已经讲完:幸福相爱的一家三口,母亲因为癌症去世,女儿长大,父亲和女儿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
我们虽然都熟悉电脑页面,但如何让观众一秒get到故事主线,又不被页面切换搞得眼花缭乱,这需要极强的剪辑功力。
所以就这开篇的五分钟,导演的功力已经纯熟到可怕。
后面的故事,就开始惊悚了。
屏幕上父亲和女儿的聊天记录停留在女儿Margot周四参加生物小组活动之后,从周五开始,她既没有上学,也没有上钢琴课,没有人再见过她。
Margot失踪了。
从这里开始故事有点像《飓风营救》:同样是女儿失踪,同样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父亲开始独自寻找女儿。
不过相比《飓风营救》中那个特工父亲动用FBI关系,上天入地,拿枪指着别人头找线索,《网络迷踪》里的父亲能动用的搜寻工具只有女儿的笔记本电脑。
一个被逼上绝路的父亲能用一台电脑干出什么呢?
他可以把女儿的全部人生扒个底朝天。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极深:父亲想登录女儿的Facebook账户但不知道密码,他点找回密码,一封确认邮件发到了女儿的google邮箱里。
但他又不知道google邮箱的密码,所以再找回一次,确认邮件发到了妈妈的yahoo邮箱里。
他恰好知道妈妈yahoo邮箱密码。进入后,一层层验证码粘出来,几分钟的时间他就修改密码,登录了女儿的Facebook账户。
而由Facebook账户,他也顺利地登录上了女儿的Instagram(贴图网站)、Tumbler(博客网站)和Youcast(直播网站)账户,看到了女儿的私密贴图,个人直播录像,和全部的网上聊天记录。
做到这一切,只不过用了一两天时间而已。
要注意,这位父亲并不是一个黑客,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年人。他之前甚至不知道什是Tumbler,但转眼之间就通过网络了解了女儿的全部。
经由各种搜索,他甚至找到了两个可能的“嫌疑人”,一个是女儿学校里的混混,他声称Margot经常跟他混在一起抽**:
另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在女儿的聊天记录里,提到了和叔叔曾经做过一些“不能被爸爸知道的事。”(当然后面被证明是乌龙)
直到最后找到女儿失踪的真相,父亲靠的也是互联网。
所以这就是《网络迷踪》对当今人类生活给出的最好概括:在互联网面前,你是透明的。
从2017年开始,壹哥就可以只带一个手机出门,生活个十天半个月的不成问题。一切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解决:吃饭用外卖、买东西用淘宝、打车用滴滴、联络用微信、认知用微博和知乎、娱乐有各种视频软件、住酒店在网上订……
除了呼吸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其他和网络完全无关的事。
而由此带来的,就是我们对互联网严重的依赖,和隐私的严重透明。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信息泄露可以有多恐怖?底下有个答案这么说:
朋友路过菜市场,看见有块雪花牛肉很好看,拍了张照存在手机里,哪里都没发。几分钟之后打开淘宝,就有卖牛肉的链接蹦出来。
看到了吗?你手机里的照片,在互联网信息流里都是公开可抓取的,更不要提你在网上做的其他那些操作。
和《网络迷踪》非常类似的更早一部电影《解除好友2:暗网》里,导演同样采用了伪桌面纪录片的形式。
那部电影提到的“暗网”上,最常被拿来公开贩售的就是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购买记录、开房记录、信用卡消费记录等等。
而在《暗网》里,真正的高级黑客不仅可以了解你全部的信息,甚至可以用网络“杀死你”。
《解除好友2:暗网》
不过,《网络迷踪》之所以能超过这部“前辈”,成为公认最好的伪桌面纪录片,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了展现“网络的危险性”这一层。
相反,在对待互联网上,这部电影的态度是中立的。
这种中立首先体现在了故事的走向上:《暗网》中,互联网是杀人的工具。而《网络迷踪》里,互联网是找到女儿失踪真相的帮手。
如果不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整个故事将走向另一个结局。
其次,《网络迷踪》一直试图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的生活严重依赖网络,但网络也可以是我们感情的重要纽带。
电影用大量的细节展现了这个观点。比如开始时一家人的生活影像都被传到网上,成了父女两个人怀念死去的母亲的唯一方法:
父亲在女儿失踪后观看亡妻的录像
比如父亲对女儿的不了解是造成她失踪的关键原因,电影里他说了一句话:“我根本不认识Margot的任何一个朋友,我一点都不了解她。”
而他的弟弟,Margot的叔叔不解地问:“如果你都不认识,那谁会认识呢?”
这一切,都因为他搜索女儿的信息改变——在电影最后,他认识了女儿的全部朋友,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女儿的人。
最后,《网络迷踪》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严重依赖网络的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和网络共同生活?如何在网络上延续亲情?
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在女儿失踪之前,父女俩在现实中的交流是极为疏远的。
母亲去世的纪念日上,女儿在对着直播观众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思念,父亲中途进了屋,本来想提一下纪念日的事,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最后改成了:“美国好声音今天淘汰赛,要不要看?”
也许是因为“女大避父”,也许是因为回忆太悲痛,父亲总是避免和女儿谈起亡妻的事,指望着靠时间抹平一切。
就连鼓励女儿的时候,一句“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都打了又删,不敢发出去。
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情感安慰的女儿,自然会把情感诉诸到网络上。
Margot的直播里,全是在讲她丧母之后的悲痛——这也间接导致了她的失踪。
直到父亲查看了女儿所有的网上信息,才知道女儿其实一直没有走出来,才知道自己欠了女儿多少情感沟通。
如果他能早一点关注女儿的Facebook动向呢?如果他能早一点看到这些直播视频呢?如果他能早一点把那些现实中说不出的话在网聊里说出来呢?
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不瞒大家说,壹哥到现在都在朋友圈屏蔽自己的父母,因为我不想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被父母看到而挨说。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张不错的自拍被姐姐看到,转给了母亲,母亲才第一次跟我聊了屏蔽朋友圈这件事。她大概是这么说的:
“其实我们不会因为你发了什么而说你,只是想知道你在哪里,你过得好不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所有你的近况都是别人转述给我听,我对你一无所知。”
我才发现,因为我的屏蔽,其实我和父母已经越走越远,几乎成了陌生人。
就像互联网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一样,我们的生活已经和互联网无法分开,互联网既可以成为阻截亲情的高墙,也可以成为沟通亲情的桥梁——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它。
非要等到亲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会想起来沟通吗?
看完《网络迷踪》,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的问题。
最后,再推荐一次这部电影,资源在置顶留言里,大家记得去看哦!
原标题:这就是10月最该看的电影,不接受反驳!
关键词:margot,电影,暗网,谷歌,飓风营救,纪录片,腾讯网,腾讯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