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点电影   你有128个好友已关注   文章转自:十点电影   今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   虽然有几部古装大剧占了上半年一半的热搜,但总体而言今年的国产剧和国产节目还是亮点缺缺。   还好。   在今年的倒数第三个月,十点君等到了一个大惊喜。   我们一直在等的那种节目,终于 ...
       
   
   整点电影
   你有128个好友已关注
   文章转自:十点电影
   今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
   虽然有几部古装大剧占了上半年一半的热搜,但总体而言今年的国产剧和国产节目还是亮点缺缺。
   还好。
   在今年的倒数第三个月,十点君等到了一个大惊喜。
   我们一直在等的那种节目,终于出现了。
   一本好书
   
   
   这几年好像到了文化类综艺的风口。
   文博类、古典诗词类、文学读书类、文化旅游类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
   这当然是好事。
   至少有人看节目不是单纯为了看明星。开始有人关心历史、在乎一件文物的价值。
   但将文化和娱乐结合,很多却只是让文化成了娱乐的素材,在节目消遣之后,很多微微苏醒的关注还是戛然而止。
   毕竟,节目终究只是节目。
   这次的《一本好书》,却不是如此。
   它可能是唯一一档在关上电视之后,让人心里仍留有余韵的节目。
   
   
   看过《见字如面》的人,应该可以理解这种简单又意味深长的韵味。
   在那个节目里,通过明星嘉宾读信的情感演绎和书信的文字内容,让观众感受到特殊年代的生活、情感和精神。
   这次《一本好书》的导演是同一个——关正文。
   节目形式和质感更为深度和高级——
   通过嘉宾的舞台场景化演绎介绍推荐一本经典好书。
   
   
   千万别对舞台场景化演绎麻木。
   虽然今年已经有两个同质的节目。
   一个《我就是演员》,让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影视片段。
   核心是通过剧本情节的起落表现演员的“高超”演技,经常不管故事的逻辑和情感合理性,硬演,因为重点是看演员,
   一个是《幻乐之城》,大型MV直播现场。
   故事框架简单通俗,情节台词不重要,重点是情感渲染和氛围营造,通过镜头、灯光、音乐、舞美的结合,给观众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导演关正文跟演员探讨
   《一本好书》则不一样。
   它所有的舞台化演绎都是为了回到了“书”本身。
   或者说文学本身。
   只说“文学”二字可能太过专业。
   直白点说,节目的表现核心在于抽取一本经典书籍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书籍的主题精神和故事情节的提炼、讲述人的表达,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一本好书的吸引人之处。
   
   
   不得不承认,在工作生活压力巨大,娱乐选择丰富的当下,看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
   在熬受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很多人再难有心情去捧读一本书,宁愿打开电视,放空地看一段综艺,尬笑几声睡个好觉。
   既然无法批判,那就花点力气,去重新点燃人们对看书的欲望。
   力气花在哪?
   新奇精致的舞台观感、紧张精彩的戏剧吸引、实力明星的演绎,当然还有深刻的故事内核。
   
   
   节目形式和很多大综艺节目一样,有着华丽精致的舞台美术背景。
   但不一样的,节目里可以见到第一次在国内综艺舞台上使用的环形舞台。
   有心者会发现这与话剧大师赖声川的大作《如梦之梦》有同工之妙。
   环形舞台切割了多个场景和时空,让一本书里的年代、背景和故事发展能够通过人物的走位、灯光的切换,在一个舞台上流畅衔接转换。
   这种较少在电视上出现的舞台剧表达形式,应该会给很多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
   
   
   环形舞台分割戏剧时空
   比如第二期推荐的书是《万历十五年》。
   讲述者是王劲松饰演的老年万历皇帝。
   他的舞台场景是万历皇帝的一方皇陵。
   但在几米之隔的另一个时空,是他讲述中回忆的自己年少时的紫禁城场景。
   这种戏剧和时空的直接碰撞,比影视剧里,用技术处理的时空对话更让人感慨。
   
   
   当然,精致的舞台形式不过是戏剧辅助。
   重要的还是戏剧的表演和主题内核。
   第一期推介的书籍是经典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著名到即使没看过的人大概也略听过书名。
   在节目的重新整合提炼下,老戏骨赵立新成了著名的作家毛姆,也是这个戏剧的讲述人。
   
   
   有个有意思的话剧技巧是,整个过程中,讲述人可以在两个时空中随时切换。
   一个是讲述者跟现场观众的时空,他在给观众讲述一个故事。
   一个是讲述者故事里的时空,讲述者转头回到舞台里,就变成了故事里的当事人,完全忽视观众的存在。
   可能相比起两个正襟危坐的文化人跟我们分析经典名著的意义,这样一个当事人跟我们对话式地讲述起他的故事或经历,更能吸引起我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可以神奇地看到,一个百年前的作家出现在我们面前,轻松随意地跟我们对话。
   他跟台下的观众讲起了他遇到的一个人——
   富裕光鲜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还有他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认识没过多久,毛姆却听说斯特里抛弃家庭独自去了巴黎。
   在斯特里妻子的请求下,毛姆只能去巴黎找斯特里。
   去了才发现,斯特里的出走不是因为外遇,而纯粹是因为,他想要画画……
   
   
   
   
   斯特里夫人向毛姆哭诉
   故事并不惊奇,但如果不是这次节目的介绍,估计很多人永远都不会去了解《月亮与六便士》这本经典名作到底在讲什么。
   也是在这样不惊奇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毛姆对斯特里的质问——
   为了想要画画,竟然抛弃17年的妻子和儿女。
   为了想要画画,不惜低头蹭吃要钱。
   为了想要画画,甚至对不起救济他的朋友德克,和德克的妻子一起。
   
   
   
   
   崩溃的德克
   正如导演说的,这样的故事,如果没有一个好演员,将会变得非常的不合理,只会让人感觉到讨厌,而感觉不到人物的魅力。
   还好,在赵立新过硬的台词功底,和黄维德癫狂混蛋式的演绎下,两个人的冲突强烈,戏剧感紧张,让观众完全沉浸入了故事和人物,也看到了这本经典名作提出的思考。
   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脚下的现实。
   理想和现实,怎么取舍?
   
   
   
   
   毛姆和斯特里激烈冲突
   除了主题,那一连串饱满的、带着哲思的台词,在演员的**演绎下,不仅让人感到戏剧的过瘾,更让人感受得到文字和思想之美。
   这是在大白话表达式泛滥的当下,让人久违的那种,文雅的美感。
   斯特里对画画的选择——
   你真是个蠢货。
   我都跟你说了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
   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不管他游得好不好,他必须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毛姆对斯特里的不解——
   想让别人认可,这是人类文明的本能。
   良心是什么?是心灵的守门人。
   社会,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然要制定一套礼仪规则。
   它是我们心中的警察。
   一个人一旦有了半点脱离集体的想法,马上就会受到它的斥责。
   而人总会说服自己,相信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并且为自己有着敏锐的良心而倍感骄傲。
   但现在,在我们面前,真的就有这么一个,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
   
   
   为什么说这是我们一直在等的节目?
   因为现在“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微信微博、资讯APP、社群网站,我们每天都在阅读。
   但碎片化、段子、还有话题观点讨论,它们都是文字,却不是“文学”。
        原标题:一集飙到9.3!今年的国产黑马出现了
        关键词:毛姆,赵立新,腾讯网,腾讯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