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揭开台湾电影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与“人和城市”在精神内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气息;他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实质化的手法去摹绘隐藏在面具与隔膜下的灵魂的焦虑与纠葛;他被誉为东方的安东尼奥尼和特吕弗,意识流和现实主义的解构手法娴熟,冷酷、精准,不露声色,批判的声音却充满悲悯,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他站在角落,充一个冷眼的观察者,人性的冲突,颠破,疼痛,在他的镜头里缓缓流淌, ...

他曾是揭开台湾电影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与“人和城市”在精神内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气息;他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实质化的手法去摹绘隐藏在面具与隔膜下的灵魂的焦虑与纠葛;他被誉为东方的安东尼奥尼和特吕弗,意识流和现实主义的解构手法娴熟,冷酷、精准,不露声色,批判的声音却充满悲悯,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他站在角落,充一个冷眼的观察者,人性的冲突,颠破,疼痛,在他的镜头里缓缓流淌,连一条街,一个城,都具有意外的生命。
他是杨德昌,一位已然逝去,却从不曾远行的电影大师。
曾经的眷村男孩——
1947年,杨德昌生于上海,两年后,随父母迁往台湾。
在台湾,一群群流落孤岛的异乡人所聚居的地方,被称为眷村,杨德昌就在眷村长大。周围的人多从大陆徙来,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带着苦涩的心境和回忆,以及找不到根的荒凉。难言的复杂心态在与时代的碰撞中逃避,疼痛,挣扎,错裂,都成为日后杨德昌电影里一一呈现的人文精髓。

杨德昌年轻的时候
最开始,他只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30岁前的人生轨迹几乎和电影没什么关系。22岁毕业于工程学系,随后出国留学,在佛罗里达大学读计算机硕士,然后成为一名电脑工程师,也曾心血来潮地在南加州念过几天电影,还没有修完课程就起身离开。如此这般,循规蹈矩的前半生,在看完德国导演赫尔措格的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后宣告终结。在躯壳里沉睡了三十年的“另一个我”开始复活,冲动激荡,呼之欲出,他只得回到台湾,去释放禁锢太久的灵魂的热情。
原标题:杨德昌逝去的电影大师
关键词:杨德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