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片过于峰回路转,犹如人生,不宜剧透,未观看者建议观后阅读本文。     拍完[狐步舞],导演塞缪尔·毛茨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但是呢,拍电影不仅能拿奖,还有可能送命。        笑容中透露着苦涩.jpg     有人给他发电邮:你最好 ...
         温馨提示:本片过于峰回路转,犹如人生,不宜剧透,未观看者建议观后阅读本文。
     拍完[狐步舞],导演塞缪尔·毛茨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但是呢,拍电影不仅能拿奖,还有可能送命。
   
     笑容中透露着苦涩.jpg
     有人给他发电邮:你最好别出门,有胆出门,我就泼硫酸在你脸上,看你瞎了还拍不拍电影。
     甚至有人威胁:听说你女儿很漂亮,当心点,她很快就美不起来了。
     连以色列文化部长也点名批评:“这部电影,是在给我们的敌人提供武器。”
     亲娘嘞,不就是拍个片吗?怎么把全国上下,从民众到官员,全惊动了呢?
     归根结底都是那句老话:忠言逆耳。
     而[狐步舞]里,以色列军方乃至国家的形象,在反对本片者看来,实在咽不下去。他们不肯看清,真正的反派,是战争,是宿命。
     一部电影,三幕戏,每一幕,既荒诞可笑,又残酷无情。
     01死亡原来只是一套流程
     这种近乎冰冷的呆滞,和父亲近乎呆滞的痛苦,在青灰色的镜头下,残忍地相映衬。
     战争是死神。
     电影开头,几个军人敲开了门,这家子的母亲看到那一身军装,径直倒在地上,一阵痉挛。
   
     从不可置信到眼上翻,这次昏厥行云流水
     就像[第七封印]里,你看到黑色兜帽下煞白的脸,便知死神已至。直接死过去吧,还讨价还价,只能让自己像个躲在树上的马戏团小丑。
     母亲也懂了,这是送来儿子死讯的信使。
     荒诞的是,军人们处理起这种情况,驾轻就熟,甚至看起来十分冰冷,毫无人情味。
     一个托住女人的背,一个程式化地掏出注射器,滋溜一针,扛起她,送进卧室。
   
     像是屠宰前,压制住不愿死去的猪
     转头告诉她的丈夫,你儿子死了,一切都安排好了,你要多喝水,我给你定好了闹钟,一小时喝一次。
     去**喝水。
     就算肚肠心肺全被撕开了,命运的代言人还好像事态在控制中。
   
     蛮横灌水,填鸭情绪,强行挤走痛苦的空间
     这种近乎冰冷的呆滞,和父亲近乎麻木的痛苦,在青灰色的镜头下,残忍地相映衬。
     所有画面之中,这个镜头无言,却最有情绪:
   
     俯视的镜头天旋地转
     画面里的痛苦分明那么饱满,却又居高临下,无法直抒胸臆,倾泻出来。
   
     有人笑着安慰他
   
     有人抱着他痛哭
     唯独是他,如胸口一记闷拳,憋了一口淤血,痛得不畅快,也吐不出心里的结。
   
     只能以沸水,刺痛麻木的触觉
     此时安慰或痛哭,都像旁观者的自以为是,可军方的反应,无疑是最坏一种。
     他们仍然例行公事一般,走流程,办后事,却不肯让父亲,看一眼儿子的尸体。
     也由此,第一幕的**来了。
   
     搞错死者身份了
     可哪怕是这么荒诞而可怕的失误,军方的表情依然一脸心如止水。
     生命于他们,只是流程。盖错了章,废件可以放进碎纸机,再重新打一份正确的。
   
     甚至还要父亲喝水
     镜头总是正对着这些军方代表,直勾勾地看着他们开始表演,闹出笑话。
     这一刻父亲的心情,端水的人不懂,导演懂,因为有相似经历。电影的源头,也是这一次遭遇。
     他女儿爱踩点上学,总要钱打的。
     长此以往,他觉得不能助长这种错误的消费观,一定要她去赶校车。
     可就是那天,女儿前脚刚出门,他后脚就看到新闻:校车遭遇炸弹袭击。
     那一个小时,他是失去女儿的父亲。
     可女儿回来了——她又迟到了,错过了校车,也戏弄了死神。
   
     劫后余生、愤怒、虚假感、还没散去的不安……尽数写进这一幕戏中
     02战场原来只是一个游戏场
     可对生命的渴望越是热气腾腾,荒芜的战场越是显出它的贫瘠,年轻士兵们,要动用全身力气,才能挤出一丁点儿的生命力。
     战争也像小丑。
     儿子只是驻守在一个荒凉的路障旁,似乎离真正的战争很远很远。
     但危险即使戴了一层薄纱,依然让人心惊肉跳。
   
     黑暗中的亮光,意味着可能的敌人
   
     望远镜中四散的鸟,意味着不远处的硝烟
   
     一切,吓得美人鱼也要流泪
     但寸草不生的土地,挡不住年轻肉体的七情六欲。尽管欢乐的泉眼就要枯竭,他们依然能汲出最后一滴水。
     连第二幕的画面,也是暖黄色居多。
     没有丰乳肥臀的舞伴,他们也可以抱着枪杆子跳舞。
     竹竿身材是干瘪了些,但好歹是个实物,可以摸,可以亲吻。
     再不行,至少还有车身上印着的美女,可以借来做痴梦。
   
     一支舞,**,却不猥琐,而尽是渴望和活力
     或是孩子气,扣下来往车辆上的一个玩具。
   
     却也像他们一样最终要倒下
   
     击打伪·架子鼓
   
     甚至用罐头滚动时间,测算简易营地的倾斜角度
     真无聊啊,真有趣啊。
     对生命的渴望越是热气腾腾,荒芜的战场越是显出它的贫瘠,年轻士兵们,要动用全身力气,才能挤出一丁点儿的生命力。
     而消耗掉却不用吹灰之力。
     只消把啤酒看成手榴弹,他们便本能地射击过往的车辆。
   
     发现自己误伤无辜平民后,又是一个绝望的俯视镜头
     如同真有命运,不带任何感**彩,低头瞥见这一幕。
   
     接下来的俯视镜头,则是上级派人毁尸灭迹
   
     而后镜头依然俯视大雨冲刷一切
     轮胎印消失了,生命也是。
     虽然批评本片的文化部长并没有看这部电影,但也是听闻这段戏,引发了她的愤怒。
     她认为,这是给以色列泼脏水,栽赃他们杀害平民,还掩盖真相,授人以口实。
     但曾经上过战场的毛茨,早就不看重这些门面工程了。
     1982年,毛茨20岁,第一次杀人。
     那是第五次中东战争,他在黎巴嫩战场上待了45天。
     在那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正常人杀不了人,但战争会把正常人变成疯子。
     他认识到,当你在战场上,一切战斗就无关道德,无关国家,无关人民,你战斗,因为你要生存,其他的感觉,完全失掉。
     “当一半的阳台后有狙击手,另一半的阳台后是平民,我们根本没有选择。”
     战争本身就是错的,他根本不想探讨一个错误整体之中,哪些具体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所以,一连串冷冰冰而又让人无力的俯视镜头之后,他给了儿子一个特写。
   
     只有噙着泪的眼
     也只有作为个体的喜悲,才是值得被平视,被记录的。
     一切恐惧、负疚、**感,他只能释放到画纸上。
   
     被杀的女孩望向他的最后一眼
     03命运原来只看上帝心情
     可是战场上,又有哪种死法是有意义的?也许还不如为了一只悠闲的骆驼。
     战争也是个恶毒的小孩。
     就在你以为,因为父亲坚持,没死的儿子终于要提前回来了。
     可第三幕一开头,父亲却只能看着他留下的画册悼念。
   
     父亲的泪落在画册上
     两代人因战争遭受的痛苦,都溶在这滴半实半虚的泪里。
     丧子之痛,已经让父亲与母亲无法生活在一起。
     他们像平常夫妻一样吃蛋糕、聊天,却总是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就碰到旧伤疤。
   
     镜头仁慈,以自己的方式,让静止的两人共舞
     但不可能有镜头旋转速率一般的浪漫欢乐了,他们只能作为同一个孩子的父母,拥抱在一起,缓缓摇曳。
   
     已经是最大安慰
     结尾最后一幕,才是儿子的死因。
     是为了避让骆驼。
     多荒诞而无意义的死法。
     可是战场上,又有哪种死法是有意义的?也许还不如为了一只悠闲的骆驼。
     也许不如来生做一只骆驼。
   
     路障,会为它开
   
     卡车,会避让它
     它是这片战场上,最有生气而又最符合天地运转法则的存在。
     这种法则里,从没计入战争。
     毛茨已经是心慈手软。要知道,他的[黎巴嫩],连驴也不得善终。
   
     被炸得肠子直流,痛得落下泪来
     毛茨一共就拍了这两部长片。可每部,都遭受了最高的褒奖,和最声色俱厉的抨击。
   
     几个士兵在坦克里,亲历了血肉模糊的战场
     在200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黎巴嫩]放映后,全场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也最终获得金狮奖。
     但毛茨说:“我脑子想的只有我的国家,比起打动一百个精英记者,我宁可改变一位母亲的想法。”
     但以色列同胞也并不都买账,尤其是老一辈。
     他们在难民营待过,总是在高呼“为国家而战”。这样一部反映本国士兵悲惨遭遇的电影,对他们来说,虽还原战争,却“太软弱”。
     欧洲观众也以政治眼光看待这部电影,认为它把重点放在士兵身上,那受害者找谁哭去?
     命运轮回了一圈,六年后的威尼斯电影节,同样的地点,毛茨再次迎来嘉奖与非议,口风却转了个弯,不再说他为士兵洗白,而说他为以色列抹黑。
     可从[黎巴嫩]到[狐步舞],毛茨还是毛茨,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坚决地反对战争。
     选用“狐步舞”这个名字,因为这种舞不管怎么跳,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父亲疯狂跳着狐步舞
     剧情中的宿命论,打了个弯,却还是把儿子送向死亡,而且是最荒诞的死法。
     影片结构中的宿命论,三幕式峰回路转,将两代人命运巧妙连成一气,却只是换了个姿势,接受影片最开始的死讯。
     现实中的宿命论,毛茨跳着刁钻的舞步,变换着拍摄影片的手法与角度,却还是定定站在反战的原点。
     可战场上,士兵换了几茬,枪炮进化几代,争端,依然回到了无法沟通的无解原点。
     电影不能改变国家,国家自己才能。
        原标题:拍电影不仅能拿奖,还有可能送命
        关键词:电影,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狐步舞,腾讯网,腾讯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