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明星新闻 > 豆瓣评分9.2,是时候听听“她说”了什么

豆瓣评分9.2,是时候听听“她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8-07-05 04:00:59
不要让女性觉醒成为最大的伪命题。   那应该怎么做?   要抗争——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   这是BBC出品的独白剧,一共8集,一集最长15分钟。   和之前推荐过得《酷 ...

  不要让女性觉醒成为最大的伪命题。

  那应该怎么做?

  要抗争——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

  这是BBC出品的独白剧,一共8集,一集最长15分钟。

  和之前推荐过得《酷儿们》差不多,不同的是,该剧采用了全女性阵容,编剧乃至演员均为女性。

  因为本剧是BBC今夏“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是为了纪念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100 周年所做的特别节目。

  而独白灵感,则来自于那些往往以极大的个人成本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敢于突破「寒蝉效应」的女性。

  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指对言论自由的阻吓作用,使得个人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

  一般指被上层权力阶级控制,造成下层阶级无法有效发表意见的情况。

  《她说》是基于平凡女性的故事,却展示了8个不平凡的瞬间。

  就像雨后春笋的冒头,就像风吹竹林的呼啸,就像雪山融水的叮咚......故事是普通的,意义却是非凡的。

  这些瞬间带给了她们疼痛,也促使了她们的改变,更是默默影响了全球女性的命运——

  《Compliance 顺从》

  女演员被制片人性侵,这样的事显然并非是第一次。

  但是同样是女性的制片人助理却一直作壁上观,甚至助纣为虐。

  有时候不平等和伤害并非来自敌对的一方,而是本该待在同一阵营的人。

  因为她们过分麻木,也因为她们太过顺从。

  《Outside 之外》

  一位百岁黑人妇女像孙女回顾自己反抗的一生,屋外是****的人群。

  屋里屋外,相同的大概就是那颗想要挑战种族隔离,反抗歧视黑人女性的心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果我们不能在桌上留有一席之地,那就该掀桌而起了。”

  《Bovril Pam》

  1961年的利物浦,并没有现在那么open,那是一个人人对性避之不及的年代。

  那样一个性压抑的年代,只要谈及相关话题就会被冠上“**”“无耻”的罪名。

  然而一个被道德约束、被社会钳制、被老妈管教的乖乖女,却大胆地进行了她的性取向的探索。

  原来冲破禁忌看似荒诞,却是人性使然,本能使然,规律使然。

  《Pig Life 贱命》

  直到1991年,在英格兰**妻子都是合法的。

  可是,凭什么?

  结婚结婚,说好的共度一生,怎么女性就成了男性的附属品、所有物了呢?

  我就想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留自己想要的发型,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想成为我。

  《Pritilata 普里蒂拉塔》

  灵感来自于Pritillata Waddedar的故事,1932年她为孟加拉国妇女争取投票权。

  如果长得好看,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地露出脸蛋?

  如果人人平等,为什么还有人未出生就已经被定下奴隶的命运?

  我们,得为自己活。

  《Reclaim The Night 宵禁》

  1977年的利兹,接连发生了几起凶杀案,死者都是女性,死亡时间都是晚上。

  于是有了宵禁,女人们晚上不准外出,外出也必须有信任的男性保护。

  什么鬼?犯错的是男人,后果却由女人承担吗?

  可是既然知道凶手在男人中间,为什么不把男人关在家里,却让女人心惊胆战地躲藏呢?

  《Tipping Point 临界点》

  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个黑人孕妇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困在一家医院。

  因为她的孩子成了一个临界点:她的诞生,将会导致英国变成白人少数国家。

  可是,如果大家真的消除了种族歧视,对于这个小小的生命的诞生又在惧怕什么呢?

  黑人白人、男人女人、**孩......我们不都是一样的吗?

  每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种反抗。

  每一个瞬间,都展示了时代的拐点。

  不过,这八场独白,让小王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

  Multiples 多个

  最初看到这个标题,小王是一头雾水。

  “多个、倍数”,当用来形容积极正面的事物时,多多自然益善。

  但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这样一个严肃还有些说教意味的故事里,Multiples代表的当然不是成倍的福气,而是接连不断的灾难。

  故事的灵感源于“2003年一个女人挑战婴儿猝死相关法律的故事”。

  这一集的故事由希欧布罕·芬内朗(Siobhan Finneran)讲述。

  是不是有些眼熟?

  没错,她就是《唐顿庄园》里的反派Sarah O'Brien。

  回到故事。

  当你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比较遗憾的事情时,周围的人总是会表现得非常善良。

  你的脚扭了,旁人也许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关心却捎带着点儿责备。

  你的工作丢了,旁人也许会说“哦,真可惜”好像他们真的感觉很遗憾。

  你的狗被碾死了,旁人也许会说“真是太惨了”甚至有些留下眼泪,仿佛那狗是他们的。

  你的经历越糟糕,同情你的人就越多,甚至一些你不怎么打交道的人也会热切地关心你。

  就像本集故事的女主Jen一样。

  Jen的孩子猝死了。

  那辆停在她家门外的救护车像一个鲜明的箭头直指她家,上面或许还标注着“重大事件发生了”的醒目提示。

  “那里面出了很糟糕的事”,话就这么传开了。

  发生了如此沉痛的惨事,以至于整条街的邻居都聚集到了她家门口。

  大家都纷纷表示同情和惋惜,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话的老女人嘴里喊着“亲爱的”送来了一束花,还有人带来了砂锅和酒。

  甚至有人还提出帮助她修剪草坪,可是Jen什么都不想要。

  “我只想要我的宝宝回来。”

  明明她的孩子之前还好好儿地活着,昨天没事,前天也没事,一直都没事。

  喝奶、打嗝、便便......除了会大喊大叫,可是小孩儿不都这样吗?

  可是第二天早晨,本该在孩子的哭声中醒来的早晨,安静得出奇。

  孩子死了。

  这该是个悲伤的故事,可是故事的走向却发生了偏离。

  “一道闪电是不会打两次的,对吗?”拿着砂锅的女子质疑道。

  就因为这是发生在这个家庭的第二起婴儿猝死事件,这个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还未接受失去孩子的事实,就遭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怀疑。

  “无风不起浪”,女子避重就轻。

  原来那些关心是假,毕竟事不关己;原来八卦才是真,毕竟有太多人把乐子建立在旁人的痛苦之上。

  两年后,救护车带走了女主的第三个孩子,同样是猝死。

  “是那个妈妈干的。”

  对于这个经历了三次灭顶之灾的可怜女人,他们不但没有给予支持和安慰,反而报以最大的恶意。

  不过也能理解。

  毕竟,前英国著名的儿科权威Sir Roy Meadow提出过相关理论。

  多个定律:在单个家庭中,如无其他证明,一个孩子突然死亡是悲剧,两个就很可疑,三个就是谋杀。

  权威的话,当然是专业的。

  Jen被捕,尽管没有任何证据。

  可是邻居的女人来作证,“我听到她说已经忍耐到极限了...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还很年轻,只有16岁...”

  没耐心又年轻,所以她把孩子捂死了?

  简直荒谬!!!

  孩子太吵的时候、孩子吃奶咬得自己很痛的时候,相信每个母亲都会有气极了乱说话的时候。

  “恨不得没生过你”、“再哭就打死你”、“再吵就把你丢出去”......

  妈妈也是普通人。

  可是就是这样每个母亲都会有的“过分想法”,人们觉得Jen不止这么想了,还这么干了。

  一个婴儿猝死的概率,八千五百四十三分之一。

  两个婴儿猝死的概率,七千三百万分之一。

  这样看也许不明显,这样说吧,两个婴儿猝死的概率,大概就和一匹**80:1的马连续四年拿国家赛马障碍赛冠军的概率是一样的。

  三个字,不可能。

  而Jen三个孩子均猝死,Meadow表示这个概率微乎其微,几乎不存在。

  于是Jen被定罪入狱。

  她气愤、难过、不解,明明自己才是最受伤的人,怎么就成了儿童杀手?

  丈夫抛弃了她,父亲也对自己避而不见,她在监狱备受欺凌,哥哥却让自己接受。

  她几乎完全崩溃,可是还是有成堆的恐吓信接踵而来。

  没人放过他,她自己也被关于孩子的回忆折磨着,直到遇见了一个女人。

  “那些计算是有漏洞的。”

  第一次有人告诉Jen,那个关于概率的计算是错误的。

  “那个计算建立在每件事发生的概率都相同的基础上,他没考虑完全。”

  Jen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这跟一道闪电打两次不一样,你失去过一次孩子以后,就有更大的可能失去第二个。”

  女人表示一定会竭尽所能救出“她们”。

  她们?

  因为除了Jen,还有更多的母亲因为那该死的“多个定律”,在失去孩子之后,又失去自由、家人、人格.....

  这又是另一个“Multiple(多个)”了:

  因为一个有缺陷的计算把一个无辜的女人抓进监狱是不小心,两个是残忍,三个就是犯罪。

  谁能知道看似无害的数学,也会成为攻击人的危险的工具呢?

  但其实,哪里是数学害人呢?

  害人的,明明是歧视。

  歧视来自哪里?没有足够的权利。

  那些“被保护”“被束缚”“被冤枉”......都是因为那时候的女性缺少话语权。

  她们的逆来顺受,我们的乖巧伪装,只会让她们逐渐失去自我,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和资格。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去抗争。

  女性属于自己,不论是性、还是自由、爱情、婚姻,如何生活都应该是自己选择的。

  一旦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当我们的权利遭受到侵害,请一定要发声、抗争。

  因为我们的每一次抗争,也许都会带来社会的小小改变。

  这部剧拍得是真好。

  而且,八张脸竟然撑起了一部9分剧,不得不说BBC很大胆。

  风险虽高,但口碑,却是有目共睹的。

  我很希望你们都能看看。

  想看的,网上就有。

原标题:豆瓣评分9.2,是时候听听“她说”了什么

关键词:小王,猝死,腾讯网,腾讯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