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碟中谍6:全面瓦解》  :这口碑大片果然好看到颤抖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它。
   暑期档最后惊喜。
   22年,6部。
   没换一次主角,没掉一次链子,部部7分+。
   
   
   好莱坞历史上最硬的招牌之一,碟中谍系列。
   续续续续续集,又来了。
   内地院线8月31号上映。
   
   
   好莱坞影评人看完纷纷点赞,号称目前人类能拍出来的最顶级动作片。
   Sir在北美的小伙伴@西多,提前替大家试片。
   看完,妥了。
   碟中谍系列最佳,必看!
   因为这回,阿汤哥更不要命。
   舞台给他。
   我是迫不及待要开始给阿汤哥打call的西多开场分割线
   3000套拍摄装置,13架直升飞机,4周空中拍摄,横跨3大洲,经历2个冬季,以及一个骨折的脚踝。
   这些记录,属于同一个人,同一部片。
   汤姆·克鲁斯主演——
   《碟中谍6:全面瓦解》 
   Mission Impossible 6: Fallout
   
   
   《碟中谍6》(后简称《碟6》),堪称该系列纪录终结者。
   北美首周末票房拿下6150万,破了第二部5780的开画纪录,领跑3周票房冠军。
   影评网站,一片叫好——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系列最佳。
   
   
   IMDb评分8.3分,系列最高。
   
   
   Metacritic评分达到惊人的86分,它的主页还被加上“必看”标签。
   系列口碑最亮。
   
   
   Metacritic的打分,算是几个影评网站里最严苛的。
   年度最火大片之一,影迷们看得呼天抢地的《复联3》也只有68分。
   老实说,这样的口碑光环,让我在观影前还有点小担心。
   在北美口碑动不动就“炸裂”的现在,这不会又是一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
   但在系列最长的147分钟后,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
   《碟6》绝壁是今年“必看”的超级大片。
   《碟中谍》的故事模式,相信小伙伴们再熟悉不过。
   “不可能任务署”(Impossible Missions Force,简称IMF)的王牌特工伊森·亨特(永远不老的阿汤哥饰)又一次接到了一个听起来都玄乎到没边儿、难度高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他和队友们齐心协力、上天入地,终于把任务给完成了。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么套路。
   经过了20多年打磨,主创们其实也早已了解到一个事实:观众们对每一部《碟中谍》的大体故事走向,早已了如指掌、烂熟于胸。
   在套路要被观众看腻时,《碟中谍》系列主创干脆破罐破摔。
   既然你们都知道主角死不了,那就看我怎么花式虐他。
   某种程度上,也为《碟中谍》系列又打出一块招牌,不怕死的阿汤哥。
   《碟4》中,阿汤哥亲自在位于迪拜、高达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飞檐走壁。
   
   
   到了《碟5》,他又徒手扒上了时速近400公里、飞行高度达到1500米的军用运输机。为了拍摄这个片段,他足足在飞机外壳上悬挂了20多分钟。
   
   
   能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出足够的紧张感,成了《碟中谍》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都到第6部了,还能怎么吊观众胃口?
   要知道,前几部的特技已经算登峰造极。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拯救已经被“不怕死的阿汤哥”刺激到麻木的观众神经?
   甚至,拍得比原来更刺激!?
   于是,阿汤哥和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从立项之初就另辟蹊径。
   
   
   一般电影,都是先有故事大纲,然后打磨剧本,最后实拍。
   而《碟6》却不这么干:
   他们死磕特技。
   剧本放最后……
   把要用的特技,和特技拍摄场地搞定再说。
   比如阿汤哥说:
   我要在山间峡谷来一场直升机追逐戏。
   且不说操作本身的难度,拍摄计划能不能成行,会不会把巨星弄死……
   来啊!谁怕谁!
   (你不怕,国家还担心巨星死亡的风险呢)
   经过一番周折,新西兰最终给剧组亮了绿灯——阿汤哥终于又为自己“赢得”了作死的机会。
   
   
   为了亲自完成拍摄,阿汤哥专门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直升机驾驶训练。
   在追逐戏里,他甚至来了一次“螺旋式飞行”(corkscrew turn)——参与拍摄的直升机专家说:
   就算专业的直升机驾驶员,大多数也不敢这么玩。
   
   
   在开始驾驶之前,阿汤哥还完成了一次机外自由落体:从在空中飞行的直升机机舱下方,直线掉落到拴在机身下的一块巨石后。
   导演麦奎里在采访中说,由于特效过于逼真,一位剧组人员居然在拍摄过程中惊恐地喊:
   我想我们失去汤姆了(I think we lost Tom)!
   
   
   直升机都飚了,阿汤哥当然不会放过飙车的机会。
   《碟6》里,阿汤哥在巴黎凯旋门外,骑摩托不戴头盔,还逆行……
   
   
   跟飚直升机比起来,骑摩托车当然好像不算啥。
   但实际上,不戴头盔全速飚摩托,堪称玩命:操作略有差池,小命准丢。
   然而为了真实感,阿汤哥几乎没有佩戴任何安全设备。
   
   
   这不叫“用生命拍摄”;这就叫“活腻了”。
   对了,说到“活腻了”,还有一项特技最夸张:
   HALO跳伞。
   这已经不是什么普通特技,而是一项特种部队专用的特殊战术。
   HALO,是High Altitude Low Open的缩写,俗称“高跳低开”。它要求跳伞员在7000米以上的高空跳出机舱,高速降落后在离地面仅600米时打开降落伞。这一军用战术的目的是避开敌方雷达搜索,并减少跳伞员在空中的滞留时间,以降低被发现的几率。
   
   
   这么高端的军用技术,自然也充满了危险性:
   跳伞员需要从时速近300公里的飞机中跳出;超过7000米的海拔高度,伴随着缺氧、低压、气温远低于0度等危险因素;接近地面时,降落速度大约是每小时250公里,很可能错过开伞时机……
   当然,这些怎么能阻止“一心找死的阿汤哥”。
   为了完成它,阿汤哥训练了整一年,其中每天要跳伞5次。
   
   
   还有,似乎是嫌这难度还不够大,导演把戏安排在了傍晚……这意味着想要实现理想的光影效果,剧组每天只有不到3分钟的有效拍摄时间——每天只有一次拍摄机会。
   于是为了这一段拍摄,阿汤哥一共跳了106次。
   
   
   自然,他也成了全球第一个完成这项特技的演员。
   不怕死、活腻了,这么玩的结果当然不只是巨帅。
   还有巨疼。
   在伦敦一场屋顶追逐戏中,阿汤哥从一栋建筑跳向另一栋,不慎脚踝骨折。
   
   
   由于外景拍摄时间有限,所以在脚踝骨折后,阿汤哥仍然挣扎着爬起,忍痛完成了拍摄。
   简直不是人。
   
   
   受伤后,医生给他的建议是:6个月之内,脚踝不许乱动,完全不要承重。否则可能再也无法跑步。
   然而仅仅6周后,阿汤哥就复工了。他还笑言说:自己在最简单的特技上翻了船。
   横的怕敬业的,敬业的怕不要命的……
   看得出,在这样的阿汤哥面前,另一名主演西蒙·佩吉“很有压力”:
   “每天跟他道别后,都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能和活着的他再见一面。”
   
   
   看不下去,赶紧跑
   在阿汤哥带领下,《碟6》剧组所有成员,绝对堪称敬业典范。
   “大超”亨利·卡维尔受到阿汤哥感染,也开始“犯混”地要求剧组:
   只要他的失误不危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他就不使用替身、亲身上阵。
   
   
   西蒙·佩吉也被阿汤哥感化,出道25年来,首次练出了八块腹肌(虽然他的戏份完全不需要他这么做……)
   
   
   而作为电影第一女主,丽贝卡·弗格森甚至带着身孕进组,大部分动作戏都自己完成,完全不care是不是怀孕7个月。
   (孩子,你妈是个狠角儿……)
   
   
   从“敬业”到“玩命”,阿汤哥带着这么一群偏执、疯狂的伙伴,做出来的动作片,能不极致才怪。
   “碟中谍”系列故事,都在编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它们的拍摄,更是实打实地在突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阿汤哥——说到这里想流泪——和伊森·亨特一般,每一次都义无反顾地接下任务,并总能在最后潇洒地留下一句:
   “任务完成”(Mission Accomplished)。
   只有一个《碟中谍》。
   只有一个汤姆·克鲁斯。
   他的职业生涯堪称越来越难。
   当年出道时,他靠脸混,靠“电眼”混。
   如今56岁高龄,他却还在挑战各种不可能。
   
   
   说到这。
   身为年轻观众,难道我们不感到羞耻吗?
   Sir决定,下次遇到现实里“不可能的任务”,绝对不能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原标题:《碟中谍6:全面瓦解》  :这口碑大片果然好看到颤抖
关键词:汤姆·克鲁斯,直升机,西蒙·佩吉,好莱坞,碟中谍,腾讯网,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