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老戏骨的“尴尬期”?不存在的!
从1998年首执导筒算起,今年是刘家成做导演的第20个年头。《情满四合院》硕果累累,《正阳门下小女人》高开高走,《芝麻胡同》宣告杀青,《第一次起飞》紧张筹备,有收获有新开始,奔走在其中刘家成也分外“精气神”。
这次将他推至媒体和大众前,是蒋雯丽、倪大红、田海蓉、乔大韦领衔的年代大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今日,该剧宣告收官,多日收视破2,豆瓣评分7.8分的成绩单,足以笑傲今年的电视剧市场。
“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刘家成总结。身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骨子里带着一份敞亮和豁达:对剧集初期重度磨皮引发吐槽直言不讳,“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谈及85后90后观众占比达39%,他表示“毫不意外,真情实感的表达,年轻人是喜欢的”。
而回归市场,从《正阳门下》到《情满四合院》,再到如今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屡屡以年代戏撬动收视率和全龄受众,成为口碑和流量难共存的“畸形”业态里的清流。刘家成有着什么样的创作心得呢?
老戏骨的“尴尬期”?不存在的!
《正阳门下小女人》的播出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冲向刘家成的关键词便是重度磨皮,部分镜头甚至对演员的表演呈现产生了影响。刘家成气愤但并没有试图美化,坦言了其中种种,并直言“自己看剧也希望这些镜头赶紧过去,因为越往后还原度越高”。
随着剧情发展,这场多重原因造成的技术失误逐渐消弭,但是“重度磨皮”,极度年轻化的词语和年代剧的交锋,也以略显心酸的方式揭露了当下的创作市场:“戏骨做配,流量做花”是影视常态,尤其是今年中年演员的艰难也屡被提及。
但是,这种常态认知,对刘家成来说,是个伪命题。“在我心中,从来没划分老戏骨和小鲜肉,就看角色合适不合适,这个合适一方面是性格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就是年龄跨度。不会考虑谁有卖点,合适就是最大的卖点”。
《正阳门下小女人》聚焦了徐慧真、蔡全无等人从1955年到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时间的成长变化,这样的设定在增加人物和故事的可看性的同时,也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比市场上善用两位演员“拼接式”演绎人物的不同阶段,刘家成有着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操作会打断故事的延续性,造成观众情感的间断,是创作上的大忌”。那么问题便再次严峻起来:什么样的演员可以跨越时间长度,是合适的呢?
“需要看戏份比重。就角色来说,中间阶段的人是最合适的,可以承接人物的前后阶段,蒋雯丽、田海蓉的年龄都是合适的”,不过让刘家成最看重的,还是两人的状态,“精气神”。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饮食等造成的过去人会比现在人“显老”,生活观察的客观事实让他更坚信蒋雯丽等人的合理性。
“徐慧真一出场就是年轻母亲的设定,不是现在意义的20岁少女”,刘家成强调。而在角色选定之后的拍摄阶段,剧组也会严格按照年龄和状态设定,在发型、服饰以及镜头方面进行调整,展现人物最合适的状态。
事实证明,对角色选择的坚持,让他的作品总能在播出后直击观众内心。《情满四合院》时期,他曾力排众议敲定何冰和郝蕾,也成就了如今的傻柱和秦淮茹。“播出之后一片赞扬,但是当初呢?”这句反问背后是他多年操盘影视剧的经验。
“我们是多年来磨练在一线的人,我们就是最大的专家,这话说得狂妄一点,没什么不好。创作要有主心骨,有自己的决定,成功了大家都认可你的时候都说好,但是如果创作中遂了大家的愿望,或是为了流量,就不会是现在的结果。”资本加持下逐渐沦陷的影视圈,刘家成保留着一份艺术创作者的通透。
老炮儿组合的“京味儿剧”方**
观众对刘家成作品的买单,早期有《铁齿铜牙纪晓岚》,近些年有“京味儿三部曲”,影视剧的类型之于他不是限制,归根结底在于他对“好故事”的坚信。而《正阳门下小女人》这个好故事,还要从“老友记”说起。
“志趣相投,秉性相投,理念相投,脾气相投”,是刘家成口中他和编剧王之理的第四次合作。编剧和导演把持着创作的两个不同出口,但两人的创作理念却极致趋同:工业化流程化趋势下,王之理仍坚持自己创作,而该剧的所有镜头也是刘家成自己拍摄完成的。
“影视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导演要把剧本立体呈现出来,在剧本的基础上丰富,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创作欲望,交给别人去做是没有温度的”。而这份“剧本阶段认真打磨、拍摄阶段认真呈现”的创作坚持,也让他们的作品突破地域、打破年龄的界限,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作为年代剧和京味儿剧最重要的考验——地域特色呈现,一度是影视表达重灾区,市场上不乏流量明星老戏骨加持下仍然失手的案例,但是对于刘家成来讲,《正阳门下小女人》中的京味儿呈现却手到擒来。
“文化自信”,是刘家成认为拍地域剧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梅兰芳的京剧漂洋过海让世界认可,《茶馆》的全国巡演至今被奉为经典,这样的成功背后,都在证明只要具备了经典元素,便能突破地域限制被大众所接受。京味儿剧的经典元素便是北京人独有的诙谐幽默自嘲,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
在《正阳门下小女人》中,有一个贯穿全剧的线索,徐慧真赖以生存、并发家致富的源头,胡同里的小酒馆。“我们小时候这种酒铺(北京称呼)到处都是,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当地周边的居民往往会聚集在这里,钱不用太多,二两酒,一盘花生豆,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侃大山,聊政治,聊家庭”。
“这是我们当年最底层的生活原型,所以人物特别真实。” 《正阳门下小女人》中的小酒馆俨然原汁原味的还原,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影视表达,极容易将观众带入到当时当下的场景中。“烟火气里出人情味儿”,豆瓣网友评价道。
而另外一个京味儿的重要体现,便是老北京话儿。“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影视化展现,包括语言,可能剧本写到极致了,但我会进行一些提炼,照顾到当下的观众。这不是一种记录式的、卖弄北京文化的表达”。一方面,徐慧真的身上并没有过多的展现京味儿,“北京的大丫头片子,太京味儿了观众觉得贫”。
刘家成把这一历史重任交给了牛爷、片儿爷以及居委会大妈。“他们都是扎根北京、土生土长的角色,绝对不能找非京籍演员,因为那种骨子里渗透的北京文化是一时学不来的。李光复和郝金明都是老北京,剧本经过他们演绎,就是这个味儿”。
女性戏塑造和价值观传递
“女性戏如何表达是最重要的”。作为一部聚焦女性成长的大戏,刘家成很注重将对女性的尊重融入作品中。在他的镜头里,大社会的对比下,小女人徐慧真身上的自立自强,以及在苦难面前不被**、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坚持,都分外动人。
事实上,在这部剧中,刘家成塑造了一群性格饱满的小女人,无论是徐慧真、陈雪茹,还是徐静理代表的女儿辈,她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而最让网友津津乐道的便是徐慧真和陈雪茹之间长达40余年的比赛。
20岁开始生意、丈夫人选的交叉,到独特历史背景下诸如公私合营时争当典型、新时代旅游、房地产等商业上的你争我赶,成亲家时的不依不饶,但也有着困难时期的互相守候,鼎力相助,都让两个小女人鲜活如许。
刘家成很擅长塑造那种亦敌亦友的人物关系。从早期纪晓岚和珅之间的斗智斗勇,到《正阳门下》韩春明和程建军之间的不甘示弱,再到如今《正阳门下小女人》,皆是如此。而这样的关系塑造也让人物避免了扁平化、脸谱化的好和坏,更加丰满起来。
对于刘家成来说,这才是生活百态的真实写照。“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真正的生活中没有人非黑即白、非敌即友。就应该是有时候有情感,有时候有冲突,有时候是朋友,有时候是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苦情为主旋律的年代戏中,刘家成并没有过多渲染这种元素,在他的镜头里,亦敌亦友的人物关系,加上老北京文化里的幽默自嘲,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苦难中总能够快速爬起来,以轻描淡写的的方式刻画苦难反而更加动人。“苦难不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如何爬起来才是”。
“我们在弘扬一种价值观的时候,首要任务不是惩恶而是扬善,所以我们不会在创作把一个人坏到极致”。在《正阳门下小女人》中,没有绝对的坏,即使上曾经做错事的人,也会被善良和宽容感召。故事的最后,徐慧真和“老农民”贺永强、和范金有之间,都达成了和解。
当然,这样的价值观能够穿透荧屏,和观众形成共情,最终还是在于其对“真情实感”和“接地气”的坚持。真情实感,也是他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在他看来,接地气并不是俗不可耐,而是要在地平线之上,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机提炼和技术加工,但是再怎么加工也要让观众觉得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很多人感觉我很深入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其实不是,不用去深入生活,我们就在生活其中,我们了解最底层的百姓的时候游刃有余,因为我们就是最底层的百姓,扎根在这个地方,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原型,只是如何去表达而已。”而这,或许就是刘家成执导20年最大的“方**”,也是他的底气所在。
如今他已经投入到下一部剧的筹备中,这一次,他将挑战军事航母题材,“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男子汉”,或许不仅答案就将揭开。
END
原标题:《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老戏骨的“尴尬期”?不存在的!
关键词:刘家成,老戏骨,正阳门,腾讯网,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