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贾樟柯之后大陆最亮眼的新导演是……
2018
November
11
- 凤凰云书坊24h X 木卫二 -
接连几天凄风冷雨,南京的天气终于稍稍放了晴。我在玄武湖公园的门口见到了木卫二老师。
如果你也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在看一部电影前后去豆瓣网上搜搜影评,那么你一定不陌生木卫二这个名字。
和犀利的点评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身为福建人的木卫二老师说起话来带着一点台湾腔,慢吞吞的。人也非常随性温和。
但是当我们聊起电影、聊起当前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些现象。他毫不留情面的点评还是让人感觉到他在电影这个行业中所坚守的信念和准则。
热爱电影,也热爱摄影。这一次他带着新书《浪迹:电影与旅行》来到凤凰云书坊24h书店,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木卫二带你拍好一张照片”。
从笔耕不辍十余年的影评人到金马、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各大电影节的评委,再到自由摄影师,能够坚持将爱好发展成职业的人不多,能够坚持十余年的人更不多。云书坊邀请到木卫二先生,和大家聊聊电影、聊聊各个导演、聊聊书籍。
2018年11月9日
南京 凤凰云书坊24h书店
—
摄影,把电影的梦做到现实里
木卫二带你拍一张好照片 & 《浪迹:电影与旅行》云书坊分享会
Q:云书坊24h 张垚仟
A:影评人 木卫二
Q: 您在影评人的这条道路上走了十余年,最近几年才开始出书,是怎样的契机让您选择出书?
A:其实像我们这批人是通过网络来接触电影和影评,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的环境里面,大家有某种共识,那就是纸媒和出版行业比较衰弱。所以大家对于出书的感觉是,到了三十岁,觉得想退出这个“影评江湖”或者是自己想要转行了,那时候出一本纪念性质的这样一本书。在这种氛围里面,包括我的很多前辈老师,他们反而是在我出完书之后才出的书,比如赛人、梅雪峰。其实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大一批人是一直没有出过书的,但他们写作的产量其实比我还高。
在上豆瓣那几年,也有很多出版社的邀约,其中有一个合同都已经签了,但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在出版行业很常见了。最后拖了一整年,说堆的合同太多了,不了了之。当时还觉得挺失落的,因为那时候整理了很多稿件,后来基本上给了第一本书《身不在场》。
后来三联找上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出版社比较靠谱,又正好和编辑都在北京,就见了一面。我当时还觉得很不好意思,大部分稿子都给了第一本书,编辑说没关系,让我把一些冷门的挑出来。所以当时也有人说,这么小众的电影都看不到,还出影评干嘛。这是第二本书的契机。
然后16年我全国跑了一趟,虽然很多读者并不是豆瓣或者是微博上的粉丝,但还是让我觉得影评这个入口太窄了,受众比较有限,所以第三本《浪迹》想跳出影评这个范围。其实写影评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很轻松,有点像“舒适区”,所以这次比较偏游记、随笔。我很早就喜欢随手拍拍,然后就也添加了很多自己的摄影作品。
by 木卫二
Q: 前几个月张艺谋导演的《影》上映,独特的水墨风格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如何看待这种东方美学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呢?
A:你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贾樟柯导演《贾想2》里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学生在电影放映后问贾樟柯导演为什么要拍中国那些不好的一面,为了祖国的尊严,应该多拍好的那一面。贾樟柯导演觉得非常的无力和无语。
我觉得张艺谋电影前后两个阶段差别还蛮大的,在《英雄》之后他陷入到对色彩、大场面的追求。这一部《影》他换了一种概念,水墨的这种东方美学的感觉,可能是什么《印象刘三姐》拍多了。他说拍这个电影是向黑泽明致敬,但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内核、没有故事性的东西。他现在甚至连早期电影的那样一种东西都没有了,拍出来的东西跟这个社会已经脱离了,以前还试图批判现实,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这样一种尝试。包括《归来》、《千里走单骑》也都很温吞。他选择的是对他而言最简单的一种改变,在形式上的这样一种变化。台湾人还挺感兴趣的,金马给了不少提名,也可以说这是他的成功,但我不是很看好。
对于他这种成名已久的导演来说,没有什么突破。一个导演即便是创作力下降了,也要尝试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李安,我对于他的120帧也不感冒,但是他一直在寻求一种突破或者创新。
相对来说,我还比较喜欢《妖猫传》。我觉得《妖猫传》比张艺谋的新作要好一些,但是我不知道《妖猫传》属不属于东方美学,有点玄幻的感觉,虽然还是不够“妖里妖气”。陈凯歌描绘的那些**的主题还是有一点过于天真了。陈凯歌导演对于**的追求啊,会让你觉得他怎么还会相信这些东西呢?包括《无极》,他对人还是只有两个维度的判断,但我还是蛮喜欢他的。
Q: 能不能说第五代导演到了一定的年纪,创作力已经在下降了。
A:对,还有就是跟整个国际上的电影美学的脱节。虽然很多人对毕赣持保留意见,但是他还是努力在尝试跟国际接轨。
Q: 新一代的导演你比较看好谁呢?
A:目前看过的,其实相对来说,非常厉害的可能都没有。包括毕赣,还有待观察,我觉得一两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by 木卫二
Q: 您是如何看待影评和影视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在国内影评的氛围又是怎样呢?
A:我早年写影评的时候,院线片还没有现在的这种面目。那时候虽然经常有人说我吹捧昆汀啊什么的,但这种关于个人喜好的争论,大家基本上都是一笑而过。
但是到了本土的电影出来,大家开始注重宣传营销之后,铺天盖地的热搜、关键词、水军,还是有很多试图干扰的东西。包括现在发展到十万加大号的这种时代,一篇文章都靠钱,头条几十万,好像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甚至在公众号出来之后,很多人对于这种合作、这种软文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时候你再说这些是不是影评,我会说那不是影评,也会有人说所以你才被淘汰了之类的,但这个我觉得其实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现在我自己也在写公众号,但是我不会觉得自己写的每一篇都是影评,还有一些随笔,类似博客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影评”,是电影宣传裹挟之下的产物:物料、文案、通告之类的。
Q: 有时候读国外的影评,觉得他们的专业性非常强。
A:对,我觉得国外始终有保留了一种非常好的氛围,以及他们的“迷影”文化,电影批评文化有接近一百年的这种历史。虽然说国外的影评人也在受到网络、受到商业的冲击,但他们可以说保持了比较好的心态。国内的很多人,面对这样的一种转型,闻嗅到的还是一种商机,怎样赶紧变现啊。这个时候,影评也变成了一种变现的东西。
by 木卫二
Q: 这次新书的主题是电影旅行,那么您有没有想过尝试更多方向或者领域的工作呢?有没有想过尝试电影导演、编剧等其他电影行业的工作?
A:这次出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也会发掘其中出现的一些小故事。短篇类的小故事,受众会更广一些,和电影的关系会更弱一些。哪怕你不爱电影或旅行,大家在书店看到可能就会打开看一下。确实会想要尝试更多的领域,虽然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我经常会被问到会不会去拍电影,其实还真的没有这种打算。身边有很多好朋友在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平时会经常和他们见面,在他们出剧本的时候,还是会给一些意见,他们也会需要找你去聊天。可能会更接近文学策划或者前期顾问这样的一类角色,会参与到里面,但是不会非常深度地介入。如果硬要说介入地话,可能像刚才说的,哪天自己写的一些小故事,觉得可以公诸于众,还是会尝试一下。
by 木卫二
Q: 您现在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呢?
A:这几个月是都在跑这本书,其实做一行,每年每个月都会有一些电影节展,比如十月份去了平遥。这一周的话,如果不出来跑活动的话,其实会去金马,我的几个朋友都去了金马。然后这种影展,基本上都会有个十天、小半个月。每年会有好几个月时间在这些地方跑来跑去。在影展上能够比较全身心地去看电影,也能见到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平时在北京的话就很简单,自由职业嘛。
Q: 我有关注您的公众号,您基本保持了日更一两篇,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的精力呢?
A:其实没有,最近也有所懈怠,然后公众号,我也带了一些小朋友一起写,都很年轻,还在学校。有几个都写得很好,有一个97年的,现在可能要申请去英国留学。对比一下,我觉得自己二十岁写得远不如她,真的是后生可畏。所以就会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带着他们一起写。
by 木卫二
Q: 您如何看待电影行业的文创可能呢?比如电影周边的开发等行业的现状和前景?
A:我觉得电影周边行业在整个中国内地发展的相对比较弱。大家会比较重视票房,但是对于电影周边产品,比如说海报啊、原声带啊这一类东西,我感觉其实很多都不是很重视,但是台湾那边就开发得很好。这次我发了书的一个照片,照片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色的包,应该是台湾中影出的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碟赠送的包。很多朋友都问我那个包在哪里买,都没有看到我的书。如果真的有那个商业头脑的话,电影周边还是很有市场的。
包括我每年往国外跑,也会带回来很多和电影节展有关的东西。感觉欧洲在电影周边开发上也做得很好。我身上的这件也是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周边,这个老虎头是他们电影节的logo。对比一下,就感觉北京上海完全放弃了这一块的东西,但是做这个东西也是需要设计、需要审美的,大陆有些时候也有去做,但是做出来可能就不太好看、特别粗糙。
最近唯一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好像是影迷自发做的。六月份《阿飞正传》重映,他们开发了胸针那样的纪念品,非常精致。还有南京的卫西谛开发的帆布包,我经常看到电影节上有小朋友背。他们卖了大概一万个吧,我还蛮吃惊的。
by 木卫二
鹿特丹电影节海报
原标题:贾樟柯之后大陆最亮眼的新导演是……
关键词:贾樟柯,木卫二,影评,腾讯网,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