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剧“引进”第40年,你们偷偷传的硬盘神剧藏不住了
   前阵子外媒新闻直接让Sir坐了回过山车。
 九月时。
 《越狱》里扮演“林肯”的多米尼克·珀塞尔承认:会拍第六季!
 
 爷!青!回!
 然而,再过多一个月。
 《越狱》另一主角,米帅直接宣布不再接拍《越狱》。
 
 爷……青……结……
 让Sir感慨的不止《越狱》。
 还有《老友记》《迷失》《生活大**》《破产姐妹》《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行尸走肉》《绝命毒师》……
 那些曾经存在我们硬盘、光碟、DVD机里的启蒙美剧,一度是80、90后最新潮的谈资。
 嗯,曾经。
 美剧非正式“引进”中国,至今已40年。
 那趟过山车你们肯定也坐过。
 中美关系的改变,国剧崛起,全球化的渗透,当下中国人几乎不再需要通过美剧打通视野和认知。
 但Sir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被那一批异域面孔改变。
 保守的神秘东方,第一次与直白冲动的西方打了个照面。
 牛啊,电视剧还能这么拍?
 今天你大概不会再这样感叹了。
 我们的某一部分“自己”,早已留在了那趟列车的起始站。
 今天Sir带你们故地重游。
 找回那种通往未知的兴奋。
 
 
 懵懂
 1980年,一部叫《大西洋底来的人》在电视上开播。
 它是大陆观众在电视上看的第一部美剧(不会吧你不会真看过吧)。
 
 每周四的晚上,所有躁动青年守在电视机前,等它开播。
 海底人、水下怪物、外星人等等普通的科幻冒险元素,在国人眼里可谓大开眼界。
 剧讲什么,早就忘了。
 这款蛤蟆镜却是一代人的回忆杀。
 
 蛤蟆镜,经我们的主角麦克佩戴后,一度被称为“麦克镜”。
 中国初代嬉皮标配元素。
 再穿条喇叭裤,配上收音机,俨然成了整条街最靓的仔/女。
 美剧最早的影响,正是从改变时尚开始。
 
 同年,另一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也在疯狂带货:
 飞刀。
 监狱囚犯打德国鬼子的美剧。
 布兰登·布恩扮演的酋长,最擅长的武器就是飞刀,出其不意地猎杀敌人。
 
 △ 这剪辑,这出手后摇,实在过于浮夸
 可惜这个乐趣太过招摇。
 当时媒体报道,有少年模仿电视剧里练习飞刀,有盗贼模仿连环**,学生模仿吸烟喝酒耍帅……
 这让《加里森敢死队》直接变为替罪羔羊。
 它也得了个“第一”。
 第一部在中国禁播的美剧(直到1992年才完整复播)。
 
 一个插曲,便反映出当时我们对大洋彼岸的强烈向往。
 美剧引进没停。
 整个80年代,各大电视台陆续播出了《240拯救队》《特警队》《格洛丽亚》《帕尔斯警长》等电视剧。
 
 △ 《240拯救队》剧照
 没听过?
 对,可能美国人自己都没听过。
 全。是。烂。剧。
 在审美刚起步的年代,引进的美剧质量参差不齐,有像《神探亨特》这种可以作为一代人回忆的作品,更多的却是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
 加上,那时候电视还不普及。
 如果你家里只有一台电视,你觉得掌握“生杀大权”的父母愿意看部脸都未必能认全的美剧,还是愿意去看周润发的《上海滩》呢?
 80年代,会看美剧的是少数人。
 90年代,观众的审美逐渐跟上美国潮流。
 有两部你一定听过。
 《成长的烦恼》。
 中美都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在1990年的上海开播配音版(之后在各大省市台、中央教育台反复重播)。
 
 △ 小李子当年也有客串过这部剧
 国内观众第一次领略到美国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有所谓的美式教育。
 比如有一集。
 主人公迈克晚了回家,爸爸看出了迈克有心事,问他怎么回事,迈克回应道:
 “爸爸
 我可以像朋友一样和你平等地聊聊?”
 
 爸爸?
 朋友?
 平等地聊聊?
 好家伙。
 这对习惯讲“尊卑”的中国家庭,简直看到新大陆啊。
 父母认不认同不好说,但年轻人直接被俘获。
 谁不会幻想有一对跟自己称兄道弟/亲如姐妹的父母呢?
 《成长的烦恼》就像是美剧在中国引爆的导火线。
 它不再只是年轻人模仿的潮流索引。
 更像是一包刺激观念的跳跳糖。
 一个词伴随美剧,在我们心里萌芽:
 “个性”。
 随着另一部作品大火,这个词终于变得茁壮。
 《老友记》。
 
 十季《老友记》,豆瓣评分维持9.7。
 哪怕到今天,依然是无数人放不下的回忆。
 大小城市,你总能找到一家老友记主题咖啡厅。
 
 跟《成长的烦恼》不同,《老友记》走红不是因为电视。虽然NBC在1994年播出,第二年就登陆了香港明珠台,但这都与大陆观众无缘。
 它的流行主要是靠盗版光盘和英语老师。
 《老友记》最早的观众是教师和学生,大家发现,剧里的情景对话,非常适合拿来练听力口语。
 “打着学英语的旗号刷剧”早在20多年前已经开始了。
 
 大家“用”《老友记》的同时,也爱着它。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高大全的人物。
 全是生活的日常——平凡如你我的角色,做着我们向往却不敢做的事,说着一句句让我们匪夷所思却又全踩在我们**上的话。
 《老友记》上演的是莫妮卡、钱德、瑞秋、菲比、乔伊和罗斯的故事,同时也是你我与朋友间的生活。
 闺蜜在一起时可以暴饮暴食,聊八卦。
 
 在朋友面前,可以做着各种沙雕事情。
 
 当朋友难过时,可以不吝啬给对方拥抱。
 
 朋友间,有欢乐,也有脆弱。
 鲜活,是《老友记》最大的魅力。
 开心时,看《老友记》,跟他们分享。
 难过时,看《老友记》,跟他们倾述。
 就像那句话说的: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集《老友记》解决不了的。
 有的话,那就两集。
 
 
 △ 《老友记》结局时,纽约时代广场全程直播
 《老友记》对国人有更特殊的意义——个性释放,如开闸泄洪。
 我们想要更多。
 
 启蒙
 从电视到盗版光碟。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到《老友记》。
 国内观众对“美剧”的概念依旧是懵懂的。
 直到互联网“入侵”生活,把它带到我们眼前:
 
 △ 《越狱》于2005年8月29日在FOX开播
 《越狱》这部在美国不温不火的监狱剧,在中国直接爆了。
 据说,当时去网吧的人主要干两件事:
 一,打魔兽;
 二,看《越狱》。
 好看在哪?
 年轻人第一观感,带劲。
 监狱看似混乱,实则秩序分明。
 黑人和白人各自为营,既对立又得共存。
 
 不过,你只要有钱依旧能为所欲为。
 
 在这里,不得罪人很重要,跟老大搞好关系更重要。
 
 监狱,本质上是个微缩的美国社会。
 我们随着男主角迈克尔的视角,深入敌阵。
 按常见的套路,光头+纹身,这一定是恶贯满盈的反派了吧。
 然而。
 我们的主角是个例外。
 
 高颜值、高学历、高智商。
 一开始,迈克尔就注定不是一般的囚犯。
 《越狱》最爽的地方,正是看迈克尔怎么实行自己的计划,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一般人只看到“表面故事”,但迈克尔已经将“结局”都拟好了。
 纹身。
 第一眼看,耍帅?
 太天真了。
 这是监狱设计图,也是他越狱计划的蓝图。
 
 
 如何帮哥哥林肯一步步打通逃跑的路线,这是《越狱》让大家以为的故事。
 一开始?
 是的,《越狱》从来不会让你猜到故事下一步。
 成功越狱只是第一步,螳螂捕蝉,可蝉只是引螳螂上钩的诱饵。
 当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才是一个更大的监狱时。
 全片的世界观被扩宽了。
 两兄弟对抗的不仅仅是囚犯、狱警。
 背后还有一个国际级犯罪组织,甚至整个美国体制。
 
 五分钟一个小**,十分钟一个小反转。
 把你紧紧锁在座位上不敢喘气。
 《越狱》之所以成为在中国最成功的美剧:
 它的内核是东方人熟悉的。
 纷乱江湖,兄弟情义。
 它的讲述方式,却是西式的。
 缜密而冷酷。
 拜美剧的制作方式所赐:
 边播边拍,吸引不了观众,投资人就直接砍掉项目。
 有别于《成长的烦恼》《老友记》这样的情景剧,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悬疑类美剧凌厉的节奏,领略到成熟的电视剧制作工业。
 不少美剧迷将2005年设为“越狱年”。
 这不是夸张。
 《都市快报》曾这样评价:
 “在美剧迷的眼里,《越狱》不止是一部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好剧,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因为《越狱》,中国人知道了“季”这个概念,知道网络上有个只干活不拿钱的‘义工’字幕组,知道拖沓的韩国偶像剧之外,还有一种极具技术含量以及智慧的美剧。美剧的风潮随着《越狱》开始在中国盛行。”
 《越狱》,还标志网络看剧的风潮兴起。
 2005年网速升级,小猫上网变宽度上网。
 观众不需要等着电视或碟铺有什么美剧可看。
 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穿越大西洋。
 而连接两端的“中介”,是各式各样的字幕组。
 人人影视、伊甸园、风软、破烂熊、TLF.......
 
 起于爱好,但却不业余。
 据中国首家字幕组TLF回忆,字幕组组员年龄跨度很大,学历包含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四个级别。
 还囊括两岸三地的语言精英,其中相当部分为海外留学人员,其中不乏来自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学子。
 质量有保障,速度也要有保障。
 有时候为了赶热度,几小时内就得把字幕翻译校对出来。
 专业和敬业全因他们对美剧的爱。
 可是这种盗版搬运和翻译,其实游走于法律边缘。
 200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打破文化屏蔽的中国字幕组》,文中采访了“风软”字幕组:
 “他们(风软)和其它小组,为了同样的目标激烈地竞争着:让美国的流行文化尽可能同步在中国免费传播,同时还要避开中国的审查官和美国的版权律师。 ”
 2016年,就有两名字幕组成员因为侵权,在日本被抓捕。
 
 △ 《你的名字》制作委员会版权负责人的推特声明
 我们在享受字幕组搬运的资源时。
 未必意识到他们潜在的风险。
 更难想象,一个指数级扩大的江湖,正在接近。
 
 成熟
 在字幕组的默默搬运下,国内观众的美剧观影量呈几何式增长。
 想看严肃的理想主义,有《新闻编辑室》
 
 想撒点浪漫和狗血,有《吸血鬼日记》
 
 想烧脑悬疑,有《犯罪心理》《真探》
 
 
 
 想要轻松一乐,有《破产姐妹》《生活大**》
 
 
 
 
 
 
 成熟,意味着口味更多元,且更挑剔。
 进入10年代,美剧必须拍出点新花样。
 如果说这个10年,哪部美剧支配着整个美剧界。
 答案是肯定的——《权力的游戏》。
 
 Sir知道你们肯定想要吐槽该剧烂尾了。
 是的,但不能否认,它依旧伟大,它的出现直接宣布电视剧并不比电影低级,甚至可以更好。
 前期投入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比如为了制造最后一季凛冬将至的氛围。
 造雪师需要在常年不下雪的北爱尔兰,用纸屑和水的混合物,将临冬城的城墙和土地一点点染白。
 ——造雪师,相信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还有这种职业。
 
 这场空前人鬼大战累趴了道具组。
 他们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上百件人类兵团的服装,上百个异鬼大军头套,以及,成千上万支的冰晶武器。
 
 这种辛苦还是“看得见”成就感的。
 愿意投入,同时愿意舍弃。
 比如最后一季第五集,龙妈屠城。
 布景组要在七个月内,平地而起一座君临城。
 然后,付之一炬。
 建造就是为了毁掉,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费燃烧。
 
 如果精力和金钱投入之大还不够,那就上尺度。
 一开始追权游,很多人是被大尺度牢牢吸引。
 ——堪比成人教育。
 第一集,一小男孩撞见正在**的孪生姐弟。
 连叫都来不及,他就被推下城堡。
 
 而这,仅仅是序曲。
 珊莎就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第一次知道BJ就是从剧本中看到的,当时就觉得‘哇哦,还有这种操作?太有趣了!’。”
 继续追,开眼界的,不止是姿势。
 《权游》的精彩,更在于它让我们刚建立起来的,自以为成熟的世界观,再一次被无情敲碎。
 你说善良有用么?
 那守夜人总司令杰奥·莫尔蒙是怎么死的。
 你说诚实有用么?
 不妨看看奈德·史塔克。
 但饶是如此,雪诺依然相信善良,二丫也一直忠于自我。
 《权游》最后一季,Sir最震撼的镜头之一:
 第三集,临冬城之战。
 席恩葛雷乔伊自动请缨,保护布兰。
 夜王和他的军队碾压一切后,踱着慢步走向他最后的猎物——人类记忆。
 这时,席恩葛雷乔伊已射完他最后一支箭。
 他转头看向布兰,神情悲怆但决绝。
 布兰回:
 "You're a good man"
 
 
 
 随后,席恩葛雷乔伊举起他的长枪,冲向夜王……
 生命截然而止。
 善恶的边界被模糊,恶人和善人可以互相对调。
 《权游》的大尺度绝不仅仅是黄暴,还有就是解构掉你这么多年来,不假思索接受的种种关于人性的认知。
 这不是只有美剧能做到。
 但美剧的确掌握先天优势——它需要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和容忍度。
 比起好莱坞电影,它有更先锋的胆量和胸怀。
 Sir的同行,影评人周黎明说过一句话:
 “好莱坞有个共识,如果你想搞艺术,要么去拍艺术电影,要么去拍电视剧。”
 这话放到现在,可能还需要改改。
 如果想搞艺术,还想把这“艺术”扔向市场挑战大众认知。
 美剧,是最优选择。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曾以身示范。
 曾经瞧不上电视剧的他,执导完《大西洋帝国》后说道:
 “我太高兴了,就好像回到了70年代
 如果我张口要什么,没人会烦我
 一大堆人罩着我”
 
 后辈们更大胆——大卫·芬奇的《纸牌屋》《心灵猎人》,乔纳森·诺兰的《西部世界》,雷德利·斯科特的《异星灾变》……
 编剧敢想,导演敢拍。
 导演敢拍,观众敢看。
 美剧依然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从四面八方汲取着生命力。
 填充着作为“人”的边边角角。
 尽管我们与它的距离,似乎远了。
 却依然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追剧界曾经流传这样一条鄙视链:
 英美>日韩>港台>国产
 (英剧美剧孰高孰低,又是个可以撕x的话题)
 肉眼可见的是,这鄙视链正摇摇欲坠。
 美剧依然是目前工业水准最前沿的剧种,但国产电视剧一直在缩短差距。
 比如,辛爽导演的《隐秘的角落》。
 很多人说这部堪比美剧。
 感觉对了,辛爽正是吸收了美剧拍法——大卫·林奇的《双峰》。
 他采访中说道:
 “每次看《双峰》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拍摄《隐秘的角落》时,我把这份偏爱也用在了剧中。
 而每集的小标题是对一集内容的提炼,片尾曲则是这一集观后情绪的总结,这样的分幕方式可能是美剧中汲取的。”
 
 看美剧成长的一代,最终带着这种观影经验进入了影视创作。
 观看,吸收,再到转化。
 懵懂,启蒙,再到成熟。
 我们不是要追上它。
 只是幸运地在相同的方向相遇,跟它并行。
 从而背对封闭与僵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标题:美剧“引进”第40年,你们偷偷传的硬盘神剧藏不住了
关键词:Sir,硬盘,神剧,中国,电视剧,迈克,加里森敢死队,越狱,拯救队,飞刀,观点评论,美剧,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