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娱乐网 > 电视新闻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原标题:“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继今年3月4月初国产剧送来的一波甜之后,或许是为了给大家解腻,接档的国产剧马上给大家送来了足以令人人自危的“焦虑”。哪种焦虑?教育焦虑。代表作就是最近霸屏热搜的《小舍得》以及同期的《陪你一起长大》。尤其是《小舍得》,开播即上热搜,以蒋欣饰演的田雨岚为代表的“鸡娃家长”,其疯狂的“鸡娃”行为,屡屡成为社交话题热点,而被她“鸡”的娃、学霸颜子悠,以及“鸡娃”背后获利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屡屡挑逗着观众的神经,引发观众拷问:内卷时代,“鸡娃”真的是所有父母的唯一选择吗?这几年的国产教育剧是在反映社会现实,还是在贩卖焦虑?

文_咚咚锵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鸡娃”OR不“鸡娃”,还有得选吗?

“鸡娃”虽然是高频使用的网络用语,但为了方便所有人理解,还是先来解释一下“鸡娃”的词义。鸡娃,意思是打鸡血式教育孩子。与“鸡娃”相辅相成的还有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牛蛙(指某方面或多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素鸡(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荤鸡(鸡血级别的语数外等应试教育)等等。剧中蒋欣扮演的母亲田雨岚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眼睛里只看得到分数,每天都把奥数、金牌班、FCE挂在嘴边,堪称“鸡娃界”的凡尔赛女王,也活成了“鸡娃家长”代表。和她形成对比的是小宋佳饰演的“佛系家长”南俪,她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倡导快乐教育,对女儿的学习采取佛系态度,但这样的她在女儿数学拿了45分成为班里垫底,即将面临小升初的时候也陷入了焦虑。南俪佛到半路改道“鸡娃”,开始到处找门路给女儿报奥数班,南俪的这一转变是彻彻底底打了素质教育一巴掌,令人不禁深思:如今,“鸡娃”or不“鸡娃”,还有得选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来思考一下,为何“鸡娃”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答案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概况,那就是——内卷。一线城市的教育内卷已经到了什么程度?网上的一个段子可以概括一切:孩子4岁,1500左右的词汇量,在美国是够用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在教育水平发达的一线城市,除了“富二代”、“官二代”,还有一种最受瞩目的孩子叫“学二代”。“学二代”的父母通常出身于名校、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看重,也成为了中国式家长的代表。如果说以前还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在教育的内卷时代,所有家长和孩子都输不起了。这种内卷如同“剧场效应”,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也得跟着站起来看,最后大家都站起来看,而最终结果是本来大家都可以坐着舒服地看戏,最后都要非常辛苦地站着看戏。现如今流行的超前教育,就是“剧场效应”的最佳体现——幼儿园学习小学知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学习高中知识,高中学习大学知识。最近教育部颁布的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知识就是和这种超前教育有关。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教育部颁布的这项政策是否有效先不管,但如果同一个班级里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偷偷学了超前教育,如同《小舍得》中颜子悠的班里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外面补课,没补课的只有四个,而南俪的女儿欢欢就是其中一个。后来因为成绩不佳,欢欢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压力,主动要求补课,这仿佛已经对“鸡娃”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鸡娃”,是所有父母的唯一选择。

一旦得出这个答案,为人父母的,焦虑更重了,未婚未育的,被吓到双手合十,忙念“不婚不育享福”咒。但目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这么低了,年轻人如果都不婚不育了,国家的未来怎么办……好吧,扯远了,但“鸡娃“问题,看似只关系到一个家庭,实则是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大家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国产教育剧

满屏“虎妈”“猫爸”,

净是“鸡”“佛”之争

这些年,在观照现实的文艺原则之下,国产教育剧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呈现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留学等多个阶段,其中,以《小舍得》《小欢喜》《小别离》为代表的“小系列”最为典型,他们以不同家长对小孩采取的不同教育态度,对立呈现“鸡”“佛”之争。这些教育剧或许都有真实展示现实问题的初衷,但也只停留在了展示问题的阶段,甚至以偏概全展示问题的阶段。教育是个宏大的人生主题,当这个复杂多变的人生主题被简化到只剩升学和分数,这到底是国产剧在偷懒,还是我们在偷懒?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小舍得》

豆瓣评分:7

关键词:小升初

这部剧是编剧鲁引弓“小”系列的第三篇,也是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最有争议性的一篇。对于剧中教育现状的呈现,网友们一边大喊真实,一边大喊剧方贩卖焦虑,争议颇多。从第一集开始,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同,这部剧就抛出了三组不同类型的家庭:以田雨岚为代表的“鸡娃”家庭,以南俪为代表的“佛系”家庭,以米桃妈妈为代表的“放养”家庭。因为编剧的某种巧思,这三组不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集中呈现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冲突,编剧煞费苦心,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巧?另外,疯狂“鸡娃”、自卑又爱面子的田雨岚,是怎么找到颜鹏这人的?还有欢欢的爸爸夏君山作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居然有时间和精力替女儿去上补习班?剧中bug不少,但都被忽略了,或许对只看热搜数据的出品方而言,有话题有热度就够了。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小欢喜》

豆瓣评分:8.4

关键词:高考

作为《小别离》的姊妹篇,《小欢喜》在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延续上让观众有了别样的熟悉感。高考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孩子们想要选择自己的命运,家长们希望帮助孩子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这个“正确选择”的衡量标准,在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心中恐怕并不相同。《小欢喜》把面对高考时家长的纠结、考生的抉择、师生关系的磨合融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亲子百态。剧中的三个高三考生家庭都极具代表性。“摩登家庭”的父亲方圆、母亲童文洁与儿子方一凡、外甥林磊儿的关系开明而和睦;拒绝前夫乔卫东的单亲母亲宋倩,对女儿乔英子展开了“全包围”式的关切;“留守少年”季杨杨,面对“空降父母”季胜利和刘静的突然关怀,显得无所适从。这三组父母,带有中国式父母的缺点和困惑。但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善于反思自身、敢于改正错误,这正是此前同类型电视剧所缺乏的,也因此引发观众观剧时的“入口回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剧中呈现的细节真实,为剧情逻辑的真实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让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开篇出现的高三学生,穿着大一码的校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曾租住的出租房墙上,贴着写满了“我恨”的试卷……但凡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对这一切感到非常熟悉。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小别离》

豆瓣评分:8

关键词:中考出国留学

该剧改编自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围绕着教育压力、低龄留学等主题展开,同时反映了亲子关系、家庭冲突、中年危机、职场竞争、阶层差异等社会热点问题。该剧围绕三个家庭,囊括了富豪、中产、草根三个阶层,从各个方面体现教育问题,可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富豪家庭的孩子留学“不差钱”,但不爱学习爱闯祸;中产家庭的孩子学习不错但目标太高,在是否留学问题上“患得患失”;草根家庭的孩子是学霸,想留学经济上又不允许……这些都显得真实而全面,体现了广阔的现实主义视角。该剧通过教育困境,折射了一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焦虑感。作为鲁引弓教育四部曲的第一部,《小别离》开了一个好头,也引起了观众对“小”系列的兴趣。但在具体的剧情细节上,《小别离》还是有雷同、拖沓的问题,而它的姊妹篇《小别离》则做得更好一些。但可惜到了《小舍得》,各种细节问题出现得更多了,看来同一作者的作品,到了不同的创作团队手里,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虎妈猫爸》

豆瓣评分:6.8

关键词:学区房

这是赵薇暌违7年重回电视圈的力作,“小燕子”变身超能虎妈,为了让萌娃顺利“幼升小”对其展开魔鬼训练。佟大为变身暖男猫爸,与赵薇因育儿问题掀起家庭大战。该剧整体风格颇为轻松幽默,很多细节都源自真实生活,父母对隔代溺爱的无奈、幼升小的择校难、对学区房陷阱的茫然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而社会压力之下,女人变成为上重点焦虑的虎妈,男人变成处事无所谓的猫爸,这样的情节也并不陌生,很多观众都称这部剧简直就是80后家长的“百科全书”。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陪你一起长大》

豆瓣评分:5.8

关键词:幼升小

和《小舍得》同期播出的还有一部国产教育剧,叫《陪你一起长大》,但在话题度上,后者明显不如前者。这部剧在剧情上讨论的是教育政策、幼升小、学区房、二胎、全职妈妈、职场妈妈、隔代教育,话题上对教育现状的讨论更全面,但或许也因为如此,故事分摊到单个话题的力度更弱,以至于无法引起网友们的更多共鸣。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少年派》

豆瓣评分:6.6

关键词:高中生活

当年,这部致力于展现一**生高考压力的《少年派》,颇为应景地选择了高考结束后第二天的黄金档开播,可以说占尽时间优势。剧中涉及到中年失业危机、二胎抉择及中年恋爱观等诸多话题,并以高中生的家庭教育为重点,凭借着家庭教育题材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刚开播的时候,这部剧口碑人气皆不俗,但很快,剧情和人设的后续乏力便招来了观众对它的批评。同以往的家庭教育剧一样,《少年派》也采用了高中校园剧情线、父母日常剧情线以及父母子女互动剧情线,三条并行的叙事手法。但剧中各种校园细节,一看就非常悬浮。这部剧开篇真实吸引观众,中途浑水摸鱼“悬浮”赶客,最终的结局口碑如何,可想而知。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圆桌派

教育题材还能拍点其他的主题吗?

借着近期《小舍得》的话题人气,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国产教育剧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呈现和和反思到底做到了哪些层面。是真的反思现实,还是贩卖焦虑?除了“鸡娃”“学区房”等话题之外,教育题材还能拍点其他的主题吗?

1.你如何评价《小舍得》这部剧?你认为它反映了真实的教育现状,还是贩卖教育焦虑?

羊咩咩(二娃宝妈):我觉得它更多的反映出成年人之间的较劲。我觉得这部剧有些贩卖教育焦虑了,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外面学奥数,不学的在学校教育中就会垫底?这也太夸张了。

风之子(已婚未育):反映了挺现实的教育现状。只是相比身边了解到的,电视剧可能更集中在相关的这三个小家庭里。至于教育焦虑,也不是因为一部剧就能影响的。住在广州某学区,走在路上也常被问“小升初了解一下吗”,身边也很多为了学区房倾全家之力、周末比平时还忙赶场陪娃上培训班的家长朋友,现状就是如此。

柠檬柚子茶(单身):作为25+的人表示,如果这部剧真的取材于现实生活,那简直可怕!家长们为了孩子读书就把自己生活过成这样吗?难道自己的生活不重要了吗?婚姻和育儿如果是这样的场景,那真的就是在贩卖教育焦虑,已经扭曲了原本教育的意义……真的会继续引发年轻人关于恐婚恐育的讨论。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2.这些年,电视上陆续播了多部教育题材国产剧,比如《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等,这些教育题材剧给你怎样的观感?如果可以,你希望教育题材剧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羊咩咩(二娃宝妈): 中产阶级也要经历一番折腾才能为孩子教育拼资源、争名额,甚至牺牲一个人的工作来做孩子的助攻。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能做的不过是后勤保障,也丢不起一份工。希望不要家有学子就一定要孩子抑郁或者家长面临失业危机,加重家长们心中的焦虑。

风之子(已婚未育):看了“小”系列,感觉还比较符合几大城市的教育现状,虽然有以“为你好”之名让孩子牺牲自由、让人难以接受的父母,也有在焦虑大环境中努力给孩子保留一片自在天空的父母。但其实电视剧或专家也只能让观众“对号入座”进行思考,并没有一套做法能解决问题推而广之。我觉得电视剧最终着力点,能做到引发自我反省,而不是甩锅子女或其他身边人,让自己放松一些,就足够了。另外,关注教育问题的同时,适当展现大人自身的生活和休闲追求,各有成长,也会更好。

柠檬柚子茶(单身):这几部教育题材的剧中,我最最最认可的是《小欢喜》,它主讲的是高考,还是比较符合90后心目中的“高考”的,也比较多在描写几个孩子的喜怒哀乐。关于90后父母的刻画也比较现实,有要求完美的妈妈、也有松弛的爸爸,抑郁症、原生家庭等话题都涵盖得比较全,还谈及了农村优秀孩子到城市里的生活过渡,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城市留守儿童”等,整部剧合情合理。其他的几部总给人一种竞争过早,过于贩卖焦虑即视感。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教育题材也可以多关注不同阶层,深入谈谈各阶层关于教育的不同观念,现在还是比较多着墨于城市里的中产阶层,有些时候看着难免觉得不够接地气,甚至有些无病**感,以及,真的看腻了主角都是“人均北京豪宅”的人设。另外教育题材是不是可以多从孩子成长方面入手,现在还是更多纠结在家长上面,多探讨教育的本质吧,不要一直贩卖焦虑了(家长已经够焦虑了)。孩子的快乐也很重要,不是只有一路考进名牌学校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让观众在观剧中也收获一些慢下来的体验吧。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结语

“贩卖焦虑”成收视流量的“财富密码”

过去这些年,国产剧上大吹现实主义之风,各种反映不同领域的现实主义题材,只要拍得足够真实,都很受欢迎,教育题材也不例外。但随着不同类型教育剧的井喷,有不少人越来越觉得,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正在成为国产教育剧的“财富密码”。细看这些收割热搜的国产教育剧,里面大部分家庭的设置都是中产家庭,他们人均“北京豪宅”,小孩子的各种补习班收费普通家庭望之不及。当中产叙事成为了影视剧的主流,观众看到的都是中产们的职场竞争、家庭抗衡、牛蛙的比拼,可这样的生活离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有些遥远,特别是,《三十而已》中为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顾佳能花买一套房的价钱买个包。在这样的趋势下,国产剧中的普通人逐渐走向失语的困境。

如果我们把视野打开一点,看看同样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日本和韩国又是如何处理教育题材剧的呢?开启日剧教育题材新时代的是2005年的《女王的教室》,传统教育题材剧中常见的热血、社团、恋爱、家庭关系等情节一概没有,全剧焦点就是冷酷严肃的女老师带全班24个学生完成升学的过程。尽管剧集理念引发争议,但摆脱热血的日本教育剧却开始日益走向多元,开始聚焦具体教育话题。2018年的热门韩剧《天空之城》得名于剧中小区“SKY Castle(天空之城)”,“SKY”指代韩国最顶尖的三所大学,“S”首尔大学、“K”高丽大学、“Y”延世大学。围绕这场教育之争,剧中上演了一出出关于畸形教育的黑色喜剧,将悬疑、复仇、豪门、教育等熔为一炉。剧集对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进行戏剧化展示,引发大众广泛共鸣。因为各种原因,不图国产剧能完全像日韩剧那样把教育题材拍得那般深刻、引人深省,但可否不要只把眼光聚集在“考试”“升学”“学区房“”培训班”等这些翻来覆去讲了无数遍的主题上?教育是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的状态成长为有独立、成熟价值观的成人的重要阶段,有那么多东西可以讲,为何只抓住升学考试那一点不放呢?如今,国产教育剧也“内卷”得这么厉害,但咱完全可以换条跑道换个主题再创一片蓝海啊!作为观众,我们希望接下来的国产教育剧能看到更多新的主题新的反思,不要再是这些关于升学、关于学区房的讨论了,观众不是机器人,观众也会腻的。

“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想和小编真人聊天,请加微信号:iamxingxingjie2,欢迎来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标题:“升学压力”霸屏国产教育剧,“贩卖焦虑”是唯一的选择吗?

关键词:国产,家长,升学压力,教育,霸屏,内卷,田雨岚,南俪,孩子,学二代,小舍得,鸡娃,教育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dmin#shaoqun.com (#换成@)。
我的浏览记录
推荐阅读
最新相关资讯
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 | 东南亚物流